第二章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Word格式.docx
《第二章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恰当安排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并同时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以确保由语文课程资源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具有语文性及其正确的目标指向性。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1:
预设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求:
1、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解读文本的策略。
2、在备课活动中,尝试学习分析教材。
3、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解学生。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阅读确定一篇文章,静心阅读,并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体验到的感动、取得的收获写在文章边上。
收集收集相关的阅读资料:
比如与文章作者相关的信息,与文章写作相关的信息,以及各个层次的读者对于文章的不同的看法。
可以利用《教学参考书》、网络等进行收集,尽量广泛的积累资料。
备课将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哪些问题是自己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哪些问题自己并没有注意到。
分析教材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学生情况,预设教学内容。
组织活动安排一次班会活动(或者是其它活动),尝试观察学生所展现的与本文学习相关的语文行为,比如观察学生的思维状况,思考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他们在阅读此篇文章时会遇到什么困惑,提出什么问题,获得什么收获。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2:
从语文课程资源到语文教学内容
1、在对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掌握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
2、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锻炼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头脑风暴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小组内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说出收集课程资源的方法或内容,可以多次进行,集思广益。
准备每人根据“头脑风暴”中所设定的教学内容,设计3-5分钟的教学内容设计小方案,要求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必须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并注意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语文指向性。
见习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小组中试讲上面所设计的教学活动。
交流讨论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家的表现进行评议,集中讨论每人教学活动中所利用课程资源的角度、方式、优劣。
特别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是否恰当、合理、有效;
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反思思考各位同事所提供的建议,对自己所预设的教学内容设计进行反思,并将教学活动小方案进行修改。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3:
语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
1、在听课活动中,明确语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性。
2、在案例分析活动中,明确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依据,积累语文教学经验。
听课观察讲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学的内容”的异同之处。
座谈
1.与听课学生进行座谈,注意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的教学中所学到的内容的差异。
2.与讲课老师进行座谈,注意讲课教师所阐述的“教的内容”和自己所记录的教师“教的内容”以及座谈活动1中学生所提到的“学的内容”的异同。
交流讨论将教师所阐述的“教的内容”和课前设计的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哪些教学内容是指向教学目标的,哪些教学内容是与目标内有关系的,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性。
将教师实际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实际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关注“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的异同,思考其原因,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案例分析:
研读教学方案和课堂教学实录,深入地分析、研究其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如何有效的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可研究下面的案例,也可任选案例研究。
案例1:
《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②]
问题讨论你认为教师所预设的
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必须一致吗?
怎样依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的板书都是预先设计好的,一般都很完整,甚至很优美:
有巧妙的结构,有凝练的文字,有分层出现的严格的时间安排和步骤。
优秀的板书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纪念碑。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设计这种板书为教学之乐。
随着教学实践的逐渐丰富,我渐渐发现了这种板书的弊端:
预先的完美设计成了课堂教学的紧箍咒,教师被缚其中了,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受限于板书的内容和时间。
教师围着板书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板书。
板书始,课始;
板书止,课止。
板书精致了,课却死了;
老师圆满了,学生却一直被牵着鼻子走了。
为了这个板书,语文的灵动和自由少了。
板书把“引”变成了“套”。
所以,我想说,这类板书再有创意,不要也罢!
拿掉板书头上的紧箍咒,放板书一条自由路。
板书一旦放生,语文课会更有语文味,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会更聪明。
有一种最好也最有趣的做法就是:
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有半开放型的。
老师设计板书骨架,学生充实内容。
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我的基础板书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根据“园”和“屋”的汉字形状设计成圆形和方形。
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和学生一起反复地充实这两个图形的内容。
在速读后,我这样开始整个教学。
我向大伙发出号召:
同学们,我们一起重游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你认为,作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从“什么”到“什么”呢?
请你在这两个图形中填上你的理解。
孩子们对文本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填在图形中的词语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由这个板书,我们轻松进入教学,展开争论,比较优劣,吃透文本。
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在不断地修改中,我们帮助学生读出了独特的感悟。
我们的板书也最后定格了,不过,这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幅板书,它的形成经历证明着我们这次的学习是一次师生携手的美丽冒险。
上《社戏》的时候,也是采用这种办法。
我抓住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语“好”字切入全文。
在我的黑板上,只有一个硕大的“好”字作为板书的骨架。
我们先讨论“戏”和“豆”到底好不好?
既然戏不好,豆也一般般,那么鲁迅是不是说谎了?
肯定不是,那么是到底是什么“好”呢?
我站在黑板上那个巨大的“好”字下面,神神秘秘地追问。
我要求孩子们再次浏览全文,归纳出到底是什么“好”,并且要求他们写到黑板上来。
短暂的沉默后,黑板前人头攒动:
心情好、风景好、人好、气氛好、意境好、童心好、精神好、月色好、朋友好、妈妈好……几十种“好”围在我那巨大的“好”字周围,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板书,她象一个眉开眼笑的孩子,刺激着你去深入探究。
接着怎么办,想你也能猜得到。
有了这一铺垫,而后的师生互动对话就极为有趣极为自然了。
随意选择其中的某个“好”,一起琢磨文本一起尽情想象,抽象的“好”就立体起来生动起来了。
最后的收束还是在那个“好”字上。
同学们擦掉了“好”的中间部分,认真填上了自己归纳出来的“童心”、“童趣”、“童言”三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社戏》之美的深刻认识。
板书是零乱的,思维却是严谨而活跃的。
当然还有全开放型的,把板书骨架和填充内容的权力全部交给学生吧。
教学《木兰诗》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形象塑造的生活化,在通过朗读品味了木兰诸多有点后我要求学生设计出一种图形,这个图形要能表达自己对诗歌详略安排的理解,要能形象展示木兰的最可爱之处。
孩子们的创意各有千秋,最精彩的是一个孩子居然用上了数学上的扇形图配上百分比和文字来表达,真让人喜不自胜,拍案叫绝。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我的长妈妈》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我也把板书的设计权交给了学生,结果孩子们的创造热情被点燃了:
代数中的坐标图,地理中的山形,物理中的螺旋形,几何中的梯形,音乐中的加重符号,医学上的心电图……哪一幅不闪烁着学生个性的光芒呢?
让学生成为黑板的主人,和学生一起设计板书,是和学生一起谱课堂流动的音乐。
不完美是它的特点,真实和跃动却是它的宣言。
这样的板书让课堂充满了不可预知的美,让教学有了迷人的遐思和盼望。
这是对教师智慧和应变能力的强有力挑战,成就的却是思维开阔敢想敢做的学生。
既然这样的板书让教学更富有青春和自然的气息,为什么不让它更多一些呢?
案例2: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问题讨论这位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所要完成教学目标一致吗?
应该怎样对待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
因为是以平淡的语言表现深沉的父爱。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使学生在生活中爱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将本节课大胆延伸,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品味平淡而饱含感情的语言,从而拥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时期,逆反心理很强,但却不一定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甚至与父母关系紧张。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感受父爱,激起心灵共鸣,从而扩展到父母之爱、亲人之爱,在此基础上,学会感恩。
教学目标
1、熟读细思培养体会蕴含于平淡叙述中深沉感情的能力;
2、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富兰克林说: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
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父亲是财源。
请听,崔京浩先生《父亲》。
父爱感人,父爱的表现也是多样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课文学习
(一)、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找一找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并看看哪一次写得详细了解作者行文思路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引导同学讨论发言总结:
四次出现背影:
开篇点题提背影;
月台买橘绘背影;
分别之际望背影;
结尾思念现背影.)
(二)、用录音机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让学生在此情境下默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并感受文章哪些地方给了我们这种感受.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
悲凉23段写分离时家庭境况: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这人亡家破家庭境况的交待下文为写背影做铺垫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父亲穿的黑色深青颜色的衣服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也可衬托出这种悲凉气氛.这些都表明父亲是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细致入微地关心照顾儿子的这显得父爱温情更加难能可贵.)
(三)、1、学生尝试圈划朴实简洁中见情义的语言,并作批注。
(鼓励学生自由圈注,教师可提示从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方面着手)
2、学生间合作交流;
师生间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如下内容:
(进一步体会白描中蕴涵的丰富情感)A、借助父亲的相关语言,想像父亲内心活动。
B、借助对“背影”的相关描写联想父亲的神情心理。
(提示:
1.第一句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第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