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9351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旅游史话Word格式.docx

(1)帝王巡游:

当黄帝政权稳固,被尊为黄帝时,就开始“旁行天下”了。

为此,他发明了舟车,使旅行更为方便。

安徽的黔山因黄帝的游玩驻留而被称为“黄山”。

继黄帝之后,尧、舜、禹个个都是旅游爱好者。

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揽。

故祀以为祖神”,修成为了古人心中的旅游之神,古人每当外出旅游时,都要先祭祀祖神,是为祖道,或祖饯。

尧去西方拜见西王母,此后到西方拜见西王母成为了华夏帝王的西游情结,只要有可能都要做昆仑游。

舜死于“巡狩”南方,最终死于苍梧之野。

其妻娥皇、女英闻讯循迹寻夫,也身投潇湘,致使湘竹泪迹斑斑,史称湘妃竹。

夏朝太康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游玩而丧国的,整天耽于游猎。

继位两年后的一天,他带着宠妃和亲信去游猎,竟然一去十旬不归,且不知去向,朝野为之一片混乱。

后弈乘机造反,夺取政权。

后羿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

)。

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周朝开始,“巡狩”成为一种制度。

周代昭王姬瑕及其子穆王姬满,其孙历王姬胡、历王儿子姬静,幽王宫涅,个个是旅游爱好者。

(2)游学----孔子携弟子游学。

有着高尚文化情操的、有着强烈求知欲望与较高审美素养的文化人,在审视大自然的过程中,不忘寻觅大好河山中蕴藏的自然美和高尚品格(山水比德说)。

寓教于游。

(3)游说----孔子、孟子。

孔子在鲁国惨淡经营几十年,当上了司空、司寇,本想能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谁知齐国使了个奸计,80个美女,120匹好马,把鲁定公弄得晕晕乎乎,早不把孔子放在心中。

孔子一怒之下,“道不合不与为谋”,于是带上弟子周游列国。

2.孔子旅游观

近游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重人伦、当孝子。

孔子提倡郊游,将郊游看做是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的生活方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山水比德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主张游山观水,用山水比喻象征人的道德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色彩。

山水比德说将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知己力量,将大自然从神秘异己变为理解亲和,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经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因而进入了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几乎无不受孔子这两句话的影响,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

由孔子所总结的欣赏自然美的传统,代代相续,流传至今。

欣赏,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

构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的思想,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

3. 

老庄的道法自然游

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先哲们认为,道法自然,美在自然,天放而成,天机独得。

旅游就是人们投身于大自然中,获得悠然自得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与自由,并认为这种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美。

天地自然之美是客观存在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一方面,他还原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本来地位,其次它奠定了中华民族自然审美意识的主要原则,即崇尚朴素、淡雅和自然。

三是自然说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态度对保护自然资源和旅游环境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老庄自然游的审美观使旅游变得更轻快、烂漫,更富有朝气和活力。

4. 

庄子的逍遥游

在庄子看来,现实中的旅游是不自由的,他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自由的旅游不是真正的旅游,真正的旅游应该是“神与物游”、“逍遥之游”:

具有自由性和非功利性,雀跃而游,不知所求。

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借旅游寄托自己的理想,将现实与虚幻结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美好境界。

二、秦汉时期的壮游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道路的扩展,由皇帝巡游带动,旅游呈现出多元开放之特色。

1. 

官道的兴盛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空前庞大的帝国,保证皇权能及时触及每一个角落,秦始皇先自己西北试游一次,发现交通阻赛,原六国道路各不相接,大小不一,关隘重重。

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天下“车同轨”,一方面拆除各处的关隘险阻,修筑道路,不惜倾全国之力,先后以咸阳为中心,修“驰道”两条,一条向东直达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

路的质量标准极高(路宽70米,中间为御道,两边为人行道,道编植树,每5公里设一亭,食宿邮传设施皆配套建成)。

后又从咸阳向西北到九原(今包头)修“直道”,全程约800公里。

在通往西南的方向上修有“五尺道”,抵达云南曲靖。

南向则于岭南修“新道”四条。

另外,秦始皇还修了“灵渠”水路,沟通长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2. 

皇帝巡游

秦始皇继承周朝的“巡狩”制度,巡游天下成为他在位12年中耗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件国家大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从齐鲁儒生那里拣来“封禅学说”,带领三万人的封禅队伍,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一路东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到泰山脚下,凿山开道,摆开仪仗,轰轰烈烈地登上泰山山顶去祭祀上帝,是为“封”,在泰山脚下祭祀地,是为“禅”,表示自己出自于“天命”。

秦始皇称帝的第二年,便开始巡游,先后共进行5次远途巡游。

勒石记功,立石歌颂自己的功德,泰山五大夫松亭;

奠定封禅制度;

开辟海上巡游(徐福出海寻求仙丹,现有没有找到,倒是开辟了中国到日本的航路,对中国后世海上旅行影响颇大)。

秦始皇一生不知疲劳的巡游,开启了旅游壮阔豪放的时代风格,而他自己最终也是死在旅途上,与一车臭鱼一起拉回了咸阳。

汉武帝在位几十年共巡游30次。

泰山无字碑。

开辟了许多道路,为旅游设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立石刻碑,留下许多文物古迹,提升了巡游地的文化内涵,是现代访古思幽旅游的基础。

其他形式的旅游

出使西域: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历时12年,达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第二次到达中亚。

为丝绸之路做好铺垫。

班超,投笔从戎,为恢复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受汉明帝之命,率36名随从出使西域,以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果断,袭击匈奴使者100多人,经过30余年的努力消除匈奴的干扰,挫败匈奴对南道各国的控制,使之尽归于汉,重新恢复丝绸之路。

商贸旅行:

丝绸之路。

全长1000多公里,设立有驿站,备有马车、骆驼供行人使用。

学术行游:

《史记》,是中国修学旅游的象征。

司马迁为了写一部真实可信的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决定出外旅行,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

(今天的研学活动类似于此)

三、魏晋南北朝“以形媚道、澄怀味象”性情游

魏晋南北朝是个360年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对抗现实,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路:

把灵魂放逐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中。

南朝宗炳提出“以形媚道”,其核心在于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而这种有形的自然形势之美是来源于无形的“自然之道”。

儒家的山水比德说只注重自然美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其自然属性,对自然美本身所具有的线条、形体、色彩、气韵等美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关照。

而以形媚道则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

“澄怀”要求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应该具有纯洁的审美心理,应有清虚淡泊的内心境界,排除一切杂念;

“味象”是人们在澄怀的前提下的一种审美手段,即观察形象、感受形象、鉴赏形象、描募形象,“味象”境界的高低是与澄怀的素质修养有直接关系的。

1. 

玄游、仙游、释游新型旅游的兴起

(1)玄游:

追求在山水之中寻求哲理。

玄,本来是指道家精深奥妙的哲理。

语出《劳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后来,人们把魏晋时申王弼、郭象等人倡导的以老庄思想为本的哲学称之为玄学。

玄学论有无,折名理,主清净,重自然,强调万物一体,师友造化。

当时的文人,不管出身势族或寒门,皆漠视俗务,清谈玄虚,适意自然,钟情山水,形成了一种诣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和陶冶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览山水的风尚,这种旅游就称为玄游。

“向谁求取玄元理,多拜名山作法师”道出玄游的奥妙所在。

当时曹氏当权,为政治需要和自身的文学爱好,也搞了些用人唯贤的政策,天下文人雅士于是纷纷云集在曹氏父子旗下。

无奈政治风云变幻,天下大势统归司马懿之后,司马懿对曹氏集团及其附庸的文人雅士大开杀戒。

这些文人雅士于是个个学乖,坐而论道,闭口不谈政治,不谈人事,请谈玄虚之风云而生。

玄游实际上成了一些人逃避现实的借口,在政治失意、精神空虚、思想痛苦之中,转向自然山水去抒发感情,寻找平衡,与田园郊野为友,并从中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安抚人生、陶冶性情,成天讲潇洒,标榜清高(如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装腔作势,以参政为俗,以随俗为耻。

玄游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

由于当权的司马家族党同伐异,弄得正直的官吏和读书人朝不保夕,处境十分险恶,他们思慕老庄,研究玄学,日以玄谈为荣,以玄游为尚,以山水为友。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名闻遐迩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淘等,年轻时相见恨晚,常常千里相聚会,联诀出游,于碧绿幽静竹林里肆意酣畅,热中玄谈。

陶渊明谢灵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玄游家)王羲之(首创兰亭游集,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玄游集会)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

玄游,山水已不仅是一种物质,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由,一种精神,一种适宜适性的格调,以游历山水吟诗、作画、悟道为名,去寻求自由、潇洒、清雅、脱俗,开始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领略山水之美,进入了中国美学史上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阶段。

(2)释游:

即佛游,因佛教创始人是释家牟尼,所以称为释游。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为宗教的畸形发展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在现实中看不到出路的人,往往需要精神上的寄托与平衡。

释游是一种为传经、取经或居静修行、坐谈佛理或朝拜佛陀所开展的旅游活动。

在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兵荒马乱、苦海无边,佛教以其大慈大悲、普济众生、因果报应的教义赢得了各层次人群的信仰,释游因之盛行。

释游有两种形式,一是为传经、取经开展的中外修学旅游,代表人物有佛图澄、鸠摩罗什、达摩、朱士行、法显。

二是居静休闲、清谈佛理而开展的山水旅游。

代表人物有于法兰、支道林、释道安、慧远等。

(3)仙游:

是人们追求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旅游活动。

仙游的产生与道教密切相关。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养气服食,二是仙人点化。

养气服食必须寻觅具有仙风道骨的奇山异水。

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为了收集道教的神术仙方,广游大江南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旅游的开展,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景观,并产生了宗教旅游文化。

工整的、肃然的道观,香火缭绕,辉煌的寺院,雄伟的石窟,庄严的浮屠等宗教建筑艺术,遍布于祖国各地,给多元化的旅游文化增添了庄严的宗教蕴涵。

宗教景观与宗教艺术的开拓。

六朝时开发出来的道教名山有:

青城山、罗浮山、茅山、龙虎山等。

佛教名山有:

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

石窟有:

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新疆龟兹石窟。

3. 

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文的开创

谢灵运(385-433)的山水诗。

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但他当官从不专心,20多岁供职军队文官,跟着军队东奔西跑,嘴里老爱贬诽朝廷,结果被贬到今浙江温州担任太守。

他对政事仍然毫不关心,成天出去游山玩水,后来索性辞官。

他发明了登山鞋——谢公履。

由于家资雄厚,他的旅游除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