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外用适量
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
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
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煎服,5~9g;
或如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菊花---煎服,5~9g.。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煎服,5~9g
柴胡---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
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煎服,9~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葛花—常用量3~15g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
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
煅
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
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
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
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g;
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2.清热燥湿药
黄芩---煎服,3~10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煎服,2~5g。
黄柏---煎服,3~12g。
龙胆---煎服,3~6g
秦皮---煎服,6~12g。
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苦参---煎服,5~10g。
白鲜皮---煎服,5~10g。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煎服,6~15g。
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
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
连翘---煎服,6~15g
穿心莲---煎服,6~9g。
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
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
板蓝根---煎服,9~15g
青黛---内服1.5~3g。
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
贯众---煎服,4.5~9g。
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
止血宜炒炭用。
蒲公英---煎服,9~15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紫花地丁---煎服,15~30g。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野菊花---煎服,10~15g。
漏芦---煎服,5~9g。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鱼腥草---煎服,15~25g。
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
洗患处
金荞麦---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避水密闭炖服
大血藤---煎服,9~15g。
败酱草---煎服,6~15g.外用适量
射干---煎服,3~9g
山豆根---煎服,3~6g。
马勃---1.5~6g,布包煎;
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
木蝴蝶---煎服,1.5~3g
白头翁---煎服,9~15g,鲜品15~30g。
马齿苋---煎服,9~15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鸦胆子---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
片、剂服,不宜入煎剂。
地锦草---煎服,9~20g,鲜品为30~60g。
半边莲---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
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
白蔹---煎服,4.5~9g。
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煎服,10~15g。
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玄参---煎服,6~12g。
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赤芍---煎服,6~12g
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用量偏大,宜先煎3小时以上。
水牛角浓缩粉
服,每次1.5~3g,每日2次
5.清虚热药
青蒿---煎服,6~12g,不宜久煎;
或鲜用绞汁服
白薇---煎服,4.5~9g
地骨皮---煎服,9~15g
银柴胡---煎服,3~9g
胡黄连---煎服,1.5~9g
第3章泻下剂
1.攻下药
大黄---煎服,5~15g。
芒硝---6~10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番泻叶---温开水泡服,攻下5~10g,缓下1.5~3g;
煎服,2~6g,宜后下。
一般单味药用,不入方剂
芦荟---入丸散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2g。
外用适量。
不入煎剂,因其有效成分极易于于水
2.润下剂
火麻仁---煎服,10~15g,打碎入煎
郁李仁---煎服,6~12g,打碎入煎
松子仁---煎服,5~10g。
或入膏、丸
3.峻下逐水药
甘遂---入丸、散服,每次0.5~1g。
外用适量,生用。
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京大戟---煎服,1.5~3g;
入丸散服,每次1g.。
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芫花---煎服,1.5~3g;
入丸散服,每次0.6g。
内用醋制服,以降低毒性
商陆---煎服,5~10g。
醋制以降低毒性。
牵牛子---煎服,3~9g。
入丸散服,每次1.5~3g。
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巴豆---入丸散服,每次0.1~0.3g。
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
第4章祛风湿药
1.祛风寒湿药
独活---煎服,3~9g。
威灵仙---煎服,6~9g。
川乌---煎服,1.5~3g;
宜先煎,久煎。
蕲蛇---煎汤,3~9g;
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
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乌梢蛇---煎服,9~12g;
研末,每次2~3g;
或入丸剂,酒浸。
木瓜---6~9g
蚕沙---煎服,5~15g;
宜布包入煎。
丁公藤---煎服,3~6g;
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
茎枝20~30g;
宜先煎。
或酒浸服。
祛风湿热药
秦艽---煎服,3~9g
防己---煎服,4.5~9g
桑枝---煎服,9~15g。
豨莶草---煎服,9~12g。
治风寒痹痛、半身不遂宜炙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臭梧桐---煎服,5~15g,;
研末服,每次3g。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络石藤---煎服,6~12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雷公藤---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
研粉,每日1.5~4.5g。
减量时,先减晚上那一顿,再一点点减早上那一顿。
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起效,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
3.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煎服,4.5~9g;
或酒浸、入丸散服
桑寄生---煎服,9~15g
雪莲花---煎服,10~15g。
狗脊---煎服,6~12g
第5章化湿剂
藿香---煎服,5~10g。
鲜品加量
佩兰---煎服,5~10g。
苍术---煎服,5~10g
厚朴---煎服,3~10g。
厚朴花---用量3~9g
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砂仁壳---用量同砂仁
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草豆蔻---煎服,3~6g。
入煎剂较佳。
入汤剂宜后下
第6章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茯苓---煎服,9~15g
薏苡仁---煎服,9~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猪苓---煎服,6~12g
泽泻---煎服,5~10g
冬瓜皮---煎服,15~30g
玉米须---煎服,30~60g。
葫芦---煎服,15~30g。
香加皮---煎服,3~6g。
浸酒或入丸散,酌量
枳椇子---煎服,10~15g
泽漆---煎服,5~10g。
蝼蛄---煎服,6~9g。
研末服,每次3~5g。
2.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煎服,9~15g。
宜包煎
滑石---煎服,10~20g。
宜包煎。
木通---煎服,3~6g。
本品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用
通草---煎服,6~12g
瞿麦---煎服,9~15g
萹蓄---煎服,9~15g。
鲜品加倍。
地肤子---煎服,9~15g。
海金沙---煎服,6~15g。
石韦---煎服,6~12g
萆薢---煎服,9~15g
3.利湿退黄药
茵陈---煎服,6~15g,外用适量。
煎汤熏洗
金钱草---煎服,15~60g。
虎杖---煎服,9~15g。
第7章温里药
附子---煎服,3~15g;
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干姜---煎服,3~10g
肉桂---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
研末冲服,每次1~2g
吴茱萸---煎服,1.5~4.5g。
小茴香---煎服,3~6g。
丁香---煎服,1~3g。
高良姜---煎服,3~6g。
研末服,每次3g
胡椒---煎服,2~4g;
研末服,每次0.6~1.5g.。
花椒---煎服,3~6g。
荜拨---煎服,1.5~3g。
荜澄茄---煎服,1.5~3g
第8章理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