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8513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隔离

②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

3.共同进化

(1)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实例:

共同进

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不同物种

之间

种间互助

一种蛾与兰花

种间

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竞争

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出现好氧生物

(4)学说:

①“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无法生存。

②“收割理论”:

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

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化石。

[归纳整合]

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2.掌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3.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1)“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与原物种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和物种必须是可育的。

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新物种。

(2)判断方法

若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为可育后代,那么就是同一物种;

若不能进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为不可育后代,就为不同物种。

   

[思维探究]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模型的思考: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

提示: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3)共同进化概念中的“相互影响”的内涵指什么?

①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②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教材深挖]

1.(教材必修2P116“知识链接”)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的变异都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吗?

为什么?

都能。

染色体数目变异必然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进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也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结合教材必修2P118回答:

自然选择的实质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

自然选择的结果:

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

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命题点一 生物进化理论的判断

1.(2018·

海南卷,T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B [判断这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

2.(2019·

安徽宣城调研)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B [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

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项正确;

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有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C项错误;

同理,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项错误。

3.(2019·

山西太原一模)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B [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

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①“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②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

命题点二 共同进化及物种多样性

4.(2018·

海南卷,T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A正确;

甲与乙存在捕食关系,二者长期共存,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错误;

若甲是动物,其捕食的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捕食压力发生变化,造成乙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进而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5.(2018·

全国卷Ⅰ,T29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猎物和捕食者通过捕食活动相互影响,自然选择有利于猎物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也有利于捕食者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考点二 基因频率相关计算的重点题型

题型一 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

2+杂合子个体数)÷

(总个体数×

2)]×

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

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对应训练

1.(2019·

湖南怀化一模)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

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12000人)。

则在这个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4%和36%   B.36%和64%

C.50%和50%D.82%和18%

A [由题意知,AA的基因型频率=12000/30000×

100%=40%,aa的基因型频率=3600/30000×

100%=12%,Aa的基因型频率=1-40%-12%=48%,因此A的基因频率=40%+1/2×

48%=64%,a的基因频率=1-64%=36%。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某一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30%,21%B.30%,42%

C.70%,21%D.70%,42%

D [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则A的基因频率为55%+30%×

1/2=70%,a的基因频率=1-70%=30%。

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

70%×

30%=42%。

题型二 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计算公式(p为XA的基因频率,q为Xa的基因频率)

p=×

100%;

q=×

(2)例析说明

遗传平衡时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以红绿色盲为例)

①红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