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740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语文二模说明文文段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因为他经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是丝绸。

而另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由东向西运送过丝绸。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主要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的主要是什么呢?

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和田玉首开了我国中原与边疆、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

到了汉代,丝绸商人利用这一古老的“玉石”通道又发展了丝绸贸易,中原地区的西域玉石消费量更是随之大增;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来的玉石广泛用作饰品、礼器、艺术品等。

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物品。

可以认为“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1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另一些学者”关于“丝绸之路”名称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8分)

答:

看法:

理由:

(二)(共12分)

16.答案示例:

表现一:

在陆上发展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增多。

表现二:

出口物品由丝绸扩大到陶瓷、糖等,贸易种类扩大。

(共4分每点2分)

17.答案示例:

“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①应该以双向运送的主要货物命名一条路。

②丝绸之路是在“玉石”通道上发展而来。

③西域玉石在中原被广泛消费,最受欢迎,说明丝绸之路上由西向东运送的主要货物是玉石。

(共8分。

“看法”2分,“理由”每点2分)

02、西城

(二)阅读《殷和殷墟》,完成第16-18题。

殷和殷墟

①殷位于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在大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期间,一直是商朝的都城。

殷是商朝历时最长的都城,代表着商朝历史最辉煌的时期,因此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②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年),把国都迁至亳(音bó

,今河南商丘)。

在后来的三百年当中,商朝的都城搬迁了多次,这是因为旧都地区的王族内部经常争权夺利,对商王威胁很大,使商王难以实施各项政策,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商王就不得不迁都。

③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盘庚手里。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当时旧都中的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还有一部分势力强大的贵族,别有用心地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

“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

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

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最终成功地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这个地方。

④殷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质地貌和水文状况,比以前的旧都城都要好。

迁都到这里之后,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

于是盘庚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

倡导节俭,自己住茅草盖的屋子;

减轻剥削,严惩贵族奢侈腐化;

改善民生,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制造业。

这次迁都,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而此后二百多年,商朝一直都没有再迁都。

直到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之后,殷也一同随之荒废。

⑤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发现这里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于是就管这个地方叫作殷墟。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史学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6.本文首段说明了殷的地理位置、_①_和作为商朝都城的特殊之处,中间三段具体说明了殷作为商朝都城的由来,包括②、③、盘庚迁殷的结果,末段说明了殷墟的发现过程和__④__。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盘庚迁都之后商朝出现复兴局面的原因。

(3分)

1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5分)

【文段一】

在殷墟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那个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而这个内范表明要通过它来铸造的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到1.6米,比目前已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还要大一倍。

要铸造这种规模、体型的青铜器,必须有一批熔化青铜的熔炉同时工作,而且要有大量的铸造工人(据说要几千人),这个浇铸过程是不能间断的,需要把各个工种有机协调起来,可见当时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文段二】

在殷墟中,人们发掘出了大量的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上面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

考古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

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十分迷信鬼神,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吉凶。

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也就等于把商朝同期的历史片段直接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研究殷商的历史留下了确凿的证据。

后人把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1)阅读【文段一】,结合《殷和殷墟》的第④段,说说殷墟青铜器考古发掘的意义。

(2)阅读【文段二】,结合《殷和殷墟》的第⑤段,说说殷墟甲骨文的价值。

(二)(共12分)

16.①作为商朝都城的时间②此前多次迁都的原因③盘根迁殷的经过④价值

(4分。

每个要点1分)

17.盘庚迁都到殷,这里的自然条件比以前的旧都好,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盘庚能够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所以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3分。

“新都条件好”“社会安定”“整顿政治”每个要点1分)

18.

(1)殷墟青铜器的考古发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商朝迁都到殷以后的社会状况,尤其是青铜器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2)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的历史提供确凿的证据。

(2分)

03、海淀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7-19题。

(共10分)

①明代初期我国经济繁盛,造船业、手工业发达,丝绸、陶瓷等深受异邦人喜爱。

为宣传国威、与他国进行友好往来,明永乐帝于1405年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船队有两百多艘舰船、27000多名船员,出航时云帆蔽日,浩浩荡荡。

②这支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为使船队能够安全顺利地航行,郑和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大陆上空是高压区,南海的东南部是低压区,所以近海气压分布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偏北季风;

夏季则为偏南季风。

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里,冬季的偏北季风有利于南去的船只顺风出行,而不利于北归的船只驶向大陆;

夏季则刚好相反。

所以郑和下西洋时均是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③船队还会运用多种定向和导航技术来确保航向的正确。

白天船队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牵星板来确定航向。

牵星板,为正方形,共12块,最大的一块边长约24厘米,以下每块递减2厘米。

观测时,将木板立起,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依高低不同,替换调整木板,这样便可测出船只所在地北极星距水平线的高度,进而计算出所在地的纬度。

同时,船队还能熟练地运用漂物测速技术测算单位时间内的航行里程。

④此外,郑和船队还运用完备的通讯技术来保证船队信息的顺利传递。

船只间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如遇雾雨天可通过铜锣、喇叭等进行联络。

这些方法使得船队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也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⑤郑和的船队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足迹南至东南亚的苏门答腊,西到红海及非洲东岸。

船队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说明:

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同时,明朝“播仁爱于友邦”的外交思想,也由郑和船队带向了世界。

众多亚非国家因此纷纷与明朝政府建交,出现了“四夷归附,万国来朝”的盛况。

17.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

先进的航海知识指的是:

①;

先进的航海技术指的是:

②,以及③。

18.阅读材料一,运用文中相关知识,解释义净要等到冬季才出航的原因。

【材料一】[来源:

学科网]

公元671年,唐代高僧义净为求得佛法要乘船远航。

他初秋就到达了广州,联系到一艘南去的商船,但却一直等到冬季到来才出发远航,最终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19.阅读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在目的和影响上的差异。

【材料二】

1492-1505年间,西班牙人哥伦布在王室的支持下,为了掠夺黄金、香料等物资,先后四次进行远航。

船队规模最大时有船员2500人,船只17艘。

哥伦布的船队在海地岛上发现黄金后,起初用廉价物品交换当地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当发现印第安人缺乏抵抗能力时,竟然通过武力把印第安人的一切掠为己有。

哥伦布曾发布命令,强制印第安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金砂。

多数人因完不成治标而惨遭杀戮或劳累致死。

岛上的印第安人急剧减少。

短短几年间,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榨取一空,但此举却为西班牙积累起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始资本。

(二)(共10分)

17.①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

②多种定向导航技术与运用漂物测速技术③完备的通讯技术(共3分)

18.答案示例:

古代海船航主要依靠风力。

我国有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偏北季风有利于南区的船只顺风出航,所以高僧义净只有等到冬天才能出发远航,到达南边的苏门答腊。

(共2分)

19.目的:

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与他国友好往来;

哥伦布航海,为了掠夺贵重物资。

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贸易发展,传播“仁爱“思想;

哥伦布航海,是印第安人口剧减,财富被掠夺,为西班牙积累了原始资本。

(共5分,目的2分,影响3分,画线要点每个1分,其他要点每个0.5分)

04、朝阳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6-17题。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叶的国家。

②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做菜羹;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食茶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还给茶叶取个名字叫做“荼”。

秦汉时期,四川一带产茶已初具规模,随后,茶树的栽培、茶的制作及饮用习俗,逐步向西北和长江中下游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用它。

③到了唐代,茶叶生产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饮茶风气不仅遍及全国,还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

宋元时期,我国茶叶产区不断扩大,制茶技术进一步提高,品饮方式也日益完善。

④明朝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

采摘后的茶叶不经过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同时开始注意茶叶的外形美观,把茶揉成条索,用冲泡替代了以前的煎煮。

⑤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到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