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西施咏》译文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王维《西施咏》译文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西施咏》译文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释】
1、西施:
吴越春秋:
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2、傅粉:
史记:
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3、浣纱:
环宇记:
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
水经注:
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4、持谢:
奉告。
5、效颦:
庄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按:
颦古作膑。
6、安可希:
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
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
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
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
《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
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
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
“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鉴赏】
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
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
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
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
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
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
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是说:
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
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
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
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
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
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
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一旦被人发现了之后,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宝贝。
诗人认为西施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
诗人好象要问一问西施:
“当年你在苎萝村溪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那么天下少有吗?
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
可为什么一进吴官,成为贵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
”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鄙夷那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
王维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诗人很憎恶这种人,此刻诗人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针砭了这些小人。
诗中主要不是评价历史上的西施。
诗的最后两句: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价。
这里包含的意义是很复杂的。
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个被人传为笑柄的东施,向东施致语。
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
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年浣纱伴为伍了,没有什么可效之处。
王维的话当时的人是听得见的,诗人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世间确实有某些品质才能很好的人,周围的人却不理解而以常人待之,待际遇一到,被入发现后,周围的人又要群起而效法。
效法者有不理解其所以然,只一味学习其所然;
不免便成了效颦的东施。
王维《西施咏》译文及赏析
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其有效性的保证。
备课不仅是指教师课前对知识和方法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的动态变化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也就是说,备课并不仅仅只是教师课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包括对教学策略的适时调整,对任教学情的全面掌握以及对课堂情况的有效处理。
在“备课―上课―备课―上课―备课”的备课模式中,教师可以在逐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整合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标对7~9年级的学生在古诗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现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为例,谈谈如何将古诗教学内容在多次备课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第一次备课:
精心准备、全面出击
(一)导入
向大家介绍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诗并说说理由。
(二)泛读
1.感知音律:
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停顿。
2.疏通文意:
注意读文题,读书下背景、注释。
3.初领情感。
(三)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
(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
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2.拓展:
燕然:
古山名。
东汉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后“燕然”泛指边塞。
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建边功。
3.齐读尾联(读出热血沸腾,读出豪情万丈)。
4.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虽然我在备课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尤其在方法引领和形式多样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也比较吃力。
总结下来,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对学情把握不清;
其次,赏读过程中的方法引导不够具体;
最后,课堂拓展环节略显凌乱。
为此,我减少了知识量,降低了问题难度,同时加强在赏读过程中的引导。
课堂亮点:
1.出关日记的形式。
2.泛读―赏读―联读的课堂结构。
3.对重点语句的多角度赏析。
改进方法:
1.删去赏读环节中的初领情感环节,这部分与后文赏析过程中的情感领悟重复。
2.在赏读环节增加方法的提示。
3.重新设置课堂拓展环节。
二、第二次备课:
研究学情、调整策略
(一)导入(同第一次备课)
(二)泛读(同第一次备课)
展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___________(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
西施咏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2)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握诗句情感。
(3)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诗句意境。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1)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破阵子》――(唐)辛弃疾。
(1)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2)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在自我研读的基础上,我收集了相关的赏析材料,尤其对诗中诗句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了重点研读。
为此,我增加了对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的赏析,即“直”“圆”可不可以换为其他字,从而进一步细化在方法上的引导。
在这次课堂操作中,课堂拓展环节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破阵子》这首词是学生学过的,对其中的情感都有较好的把握,所以没有起到拓展学生思维和锻炼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堂拓展过于简单,可以更换为难度稍大些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减少课堂拓展数量,增加课堂拓展深度,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替换。
2.增加对学生赏析方法的引导,采用图片展示、学生绘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和赏析。
3.加强对学生在赏析诗句过程中的引导。
三、第三次备课:
精雕细琢、完善定稿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主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