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017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Word格式.docx

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修改的主要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基本理念的修改

一是阐述了数学意义与性质,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创新特征.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

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对基本理念的表述做了一些修改.

《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将原来的第3、4两条合并成一条,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3.设计思路的修改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

4.学生培养目标的修改

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在几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归纳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

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5.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的修改

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二学段

1.增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4.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

图形与几何

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

《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二学段为

(1)图形的认识;

(2)测量;

(3)图形与变换;

(4)图形与位置.

第二、第三学段为

(1)图形的认识;

(2)图形与变换;

(3)图形与坐标:

(4)图形与证明.

《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

(1)图形的认识;

(3)图形的运动;

(4)图形与位置。

2.主要内容的修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统计与概率

1.统计

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对统计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使三个学段统计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方面更加明确.主要变化如下:

(1)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

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

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2)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

第二,考虑到学生的特征,其他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集中学习.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2.概率

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的主要变化如下:

(1)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

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综合与实践

在标准的修改中,根据课程实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理清了思路,主要变化为:

一、把三个学段的名称作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不另叫“课题学习”),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问的合作交流.

具体目标

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学段:

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探索,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

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

具体目标

1.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于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3.结合实际背景,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标准修订稿》

1.如何改变标准?

史宁中教授在报告“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中认为:

○应把“双基”改变“四基”,即改为关于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希望能够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

继续:

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

学会:

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不是简单的叠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促进的。

加上了后面的“两基”,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双基”,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基本思想”将是主线,“基本活动经验”将成为重要的形式。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

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

2.对《课标(修订稿)》的理解。

(1)“修改稿”对“实验稿”肯定的方面:

○基本认同《课标(实验稿)》的基本理念。

○认可《课标(实验稿)》的三维目标框架。

○《课标(实验稿)》小学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合理,改变不大。

(2)与对《课标(实验稿)》比较,《课标(修订稿)》的变化:

①对数学概念的陈述变化:

回归本质。

《课标(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课标(修订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的定义。

)。

②基本理念的变化

○关于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课标(实验稿)》:

数学课程“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