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格式.docx
《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中考真题汇编《桃花源记》Word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你喜欢这种生活吗?
为什么?
(4分)
20.①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于是,就 ④都,全⑤值得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
(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22.第一问如:
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三问略。
2004荆门市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
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连接
B.水皆缥碧:
青白色望峰息心:
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
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
同“现”互相轩邈:
高大横柯上蔽:
树木
D.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负势竞上:
凭依皆生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7.翻译句子:
(2分)
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
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6.D(2分)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
10.奇(清急)(0.5分);
异(高、险)(0.5分);
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
安宁、闲适(1分)
2004长春市
(乙)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不足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寻向志志()④寻病终()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乙)(12分)
11.①整齐的样子②田间小路③寻找④随即,不久(2分,每个0.5分)
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分,意思对即可。
)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
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
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
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2004肇庆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5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2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3.3分D
4.2分不足为外人道也。
5.3分(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
字句不必拘泥相同;
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0。
5分,扣完为止。
2004玉林市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10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
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
“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
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
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
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
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6。
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
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2004黄石市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回答(7一14)题(16分)
(一)饮酒(6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
为什么?
答: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
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7.E(2分)
8.改“望”不好。
“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人
眼帘。
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9.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2005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5资阳市(课)
(三)(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
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