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5988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三首经典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1、2句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3、4句:

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

5、6句:

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7、8句:

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

三、文本探究

1.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主要意象是什么?

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

“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

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四、艺术特点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教案B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一、 

导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钟嵘曾评《古诗十九首》说:

”(《诗品》)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5、6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三、 

诗歌赏析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支花或是几茎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

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3、4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5、6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五、延伸阅读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短歌行

曹操

教案A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

2.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1.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

2.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时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俗话说:

“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辛弃疾推崇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唐代大诗人杜甫推崇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在诗歌中写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是英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气魄。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

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看下面一首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

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

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

其实,从客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

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