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研究文档格式.docx
《张爱玲小说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小说研究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
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
北京2001.12书中631-632页
“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对意境精心绘制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特点。
傅雷的文章对《金锁记》的评价是很有深度,也很有见地傅雷对《倾城之恋》和《连环套》也分别给了评价,他认为《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俩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而《连环套》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
内容贫弱,过分注重情节而有损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批评因该说得十分准确的。
几十年后,连张爱玲自已也认识到了《连环套》的失败,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傅雷的这些观点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给予剖析而得出的,评价也十分客观,中肯,有些精辟的论断给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启发。
同年5月,胡兰成在《杂志》月刊发表文章《评张爱玲》。
胡文也同样肯定了张爱玲的创作才华。
“她知道的不多,然而不因此而贪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源泉”。
因而,她的“才华是常青的”。
胡兰成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深层主题,“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
北京2001.12书中632页
胡文第一次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说“鲁迅之后有她。
他是个伟大的追求者。
鲁迅是尖锐地面对政治,所以讽刺谴责。
张爱玲不是这样,到了他手里,文学从政治回到人间,因而也就成为更亲切的。
时代在解体,她追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
对胡文这一评价的反馈,就是张爱玲本人的评语,“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感悟张爱玲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神韵的,基本的个人感情色彩浓重。
谭正璧撰文《论苏青和张爱玲》①将张爱玲的作品放到女性文学的广阔背景中,将五四时代的女作家与40年代的张爱玲与苏青相比较,认为前者向着全面的压抑做反抗,而后者仅是为了争取人性情欲的自由;
前者喊出的是社会大众的呼声,后者只是喊出个人偏方面的苦闷,因而张爱玲与苏青的作品不能后来居上。
谭文对其思想内容评价不高,但也认为“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题材尽管不同,气氛总是相似,她的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在为情欲所主宰,所以他或她的行动没有不是出之于疯狂的变态心理,似乎他们的生存专为着情欲的。
这一评价中,细致地分析了情欲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
北京2001.12书中633页
1载《风雨谈》月刊1944年11期
二80年代张爱玲小说研究
进入80年代以后,张爱玲研究论文的数量,对张爱玲的论述也更加贴近作品,研究方法也很多样,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性,创作心态更多方面,探究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并逐步形成了张爱玲研究的格局。
她是,各种现代文学史,流派史的写作也开始将张爱玲纳入研究视野,重新评价张爱玲及其作品。
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①新时期以来,最早对张爱玲进行研究的文章。
颜文对张爱玲作品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对读者了解张爱玲的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张爱玲研究来说,这迈出了第一步是很可贵的。
1983年,赵园发表《开向泸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②文。
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是一个开箱向泸,港都市社会,尤其是在其中的洋场社会的窗口。
“反映近现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侧面,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小说的历史价值。
对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赵园认为“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
”张爱玲最擅长捕捉“感官印象”环绕人物的一切,它们绝不只是人物活动的衬景,而且是人物心理现实的一部分。
赵园的文章从题材到艺术特色,对张爱玲的小说都进行了描述,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定的启示。
北京2001.12书中633-634页
1载《文学评论丛刊》第15辑1982年11月
2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1983年
宋家宏的论文《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①文,开始深入张爱玲创作的内在意识领域进行研究。
宋文认为,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导致她悲观的气质感受生活,因此她在描摹客观现实的时候,映射着她浓重的主观色彩,“从而揭示出张爱玲小说中显示出”荒凉意识的深层原因。
从创作心态的角度研究张爱玲,此文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张淑贤的论文《精神分析与张爱玲的<
传奇>
》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张爱玲的小说,认为《传奇》在显露,掘进人性的潜在成分,人的原欲的不自觉或自觉丧失的悲剧,人的性欲屡遭压抑必然导致畸形态,以及残酷的报复和毁灭方面,都比新的文学初期的作家,比新感觉派作家来的自然,流利,深刻,而不做作。
北京2001.12书中634页
1载《文学评论》第3期1988年
2载《抚顺师专学报》第2期1989年
吕启祥的《金锁记》与《红楼梦》①文,将《金锁记》与《红楼梦》对照,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深受《红楼梦》的影响,资料可靠,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无论在小说语言上。
人物个性气质上,还是在环境氛围的描写,情节安排上,都参透着《红楼梦》的影子,尤其是该文指出了《金锁记》与《红楼梦》的精神向度上的关联,都同样“浸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感。
”。
该文论析了《金锁记》与《红楼梦》是渊源关系,这一角度的选取是很新颖的,为了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张爱玲提供了新的途径。
80年代的研究吃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阐释之外,还热切地关注对张爱玲小说总体性艺术特征的论析,其中以周筱华,刘小鄂等人的论文为代表。
周筱华的论文《活跃心灵的创作物—泛论张爱玲《传奇》的意象艺术》②专门对《传奇》中的意象做了分析,认为张爱玲的小说中采用四个意象个体,比喻意象,象征意象,通感意象,过渡意象。
这些意象个体不仅起到刻画人物心理,描绘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扩大叙述空间等作用,而且使小说含蓄,凝练而耐人寻味,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刘小鄂的论文《多字的结构,繁复的语象—张爱玲前期小说艺术片论》。
③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质。
文中分析道,“传统式的全知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为张爱玲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参差对照的人物结构,对乱世男女的精神生活的立体把握,表现了人性深度,从而为中国现在文学贡献了栩栩如生的洋场人物形象系列,繁复的语象的运用,不仅使作品获得了题材的深化与超越,也使张爱玲的“传奇”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刘文将历史不受重视的比喻和象征因素加以分析,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丰富与熟练,构成其重要风格,并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的进步。
北京2001.12书中635-636页
1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期1987年
3载《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第4期1989年
三90年代张爱玲小说研究
90年代的张爱玲研究不仅能够深入到作品内部,对作家的深处心理进行把握,而且从宏观上对张爱玲的创作进行分析的论文逐渐增加。
对张爱玲作品思想意蕴的关注依然是说不尽的话题,从生命意识,文化,心理这一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多,力图阐释张爱玲创作独特的心理文化内涵和悲剧生命意识。
赵顺宏的《张爱玲小说和错位意识》①一文。
认为张爱玲总是写人和人之间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错位关系,写人在错位状态下的丑恶刻毒。
从这一角度伸展开去,这种错位既是作者的亲身感受,又是那个千伤百孔的时代的反映。
由此张爱玲小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揭示出人的历史懒惰怎样像梦魇一样无形都控制着人的存在,从而给作品带来颇为丰富的历史感。
”同时,该文又肯定了张爱玲小说存在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北京2001.12书中636页
1载《华文文学》第2期1990年
姚文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中将古典的形式与现代人情感体验相融合这一特点,突出了张爱玲的生命悲剧和惘然无依漂泊感,朱文娟的论文《浅论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态》①也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张爱玲的文化心理指向传统性,并且指张爱玲作品中荒凉已经“外化为一种生存意识不再局限于一种情感内涵。
”范智红的论文《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②将张爱玲置于特殊的年代背景加于考察,认为张爱玲表达了对于这个“时代”和“现实”的更深刻而且跟更独特的体验,并且使之艺术形式化。
张爱玲认为时代是仓促的,“为了证实自已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的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是记忆”,张爱玲《自已的文章》1944年12月。
因而,范文在此基础上分析道,张爱玲“在生存体验上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在时空体验上使过去时代的“人生”与“现实感受”打成一片,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张爱玲小说的叙述结构。
范智红的文章在此研究中石油深度的。
张洪的《无奈与悲哀—张爱玲小说的基调》③认为,“张爱玲以女性是纤弱和宽泛的人道主义目光无法洞悉复杂的世态人生,对世界的焦虑不安代替了对世界本身的关注”。
因而,张爱玲是无力的,她的悲剧困境是缺乏行动的,但又是超越行动的。
北京2001.12书中637页
1载《烟台大学学报》第2期1993年
2载《文学评论》第6期1993年
3载《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1994年
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就十分成功。
因此,很多研究者抓住“女性”这一角度研究。
于青《论传奇》①一文认为张爱玲在作品中着重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群像,在张爱玲笔下,无论是怎样女性,“骨子里,却都惊人地一致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这样的论断开起了对张爱玲作品进行真正的女性女性的先河。
李继凯的文章《论张爱玲中的女性异化》②同样着眼于女性的视点。
认为“张爱玲对女性异化作了全面的描写”李文分析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异化1/2种类型,即奴化,物化与兽化,女性的“奴化”是性压迫,男性跋扈的结果,女性的“物化”是经济的压迫,金钱跋扈的结果。
“随着女性异化程度的加深,女性也就不可避免第越来越远离“人道”而趋近“兽道”。
该文深刻地剖析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识。
谢倩霓的《女性生存及其物质指归—对张爱玲几部中篇的一种解读》③认为,张爱玲了作品“在展示人们惯常认为的一些洋场怪状及人性负面外,主要是描述了生活干乱世而又一无所长的普通女性的生存及她们为了生存而做出了个各种努力和挣扎。
这种女性生存最终都指向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生活。
对女性自身生存的关注参透着张爱玲自身的深切感触,此外,只有一些文章表达了比较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