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785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会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家长会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家长会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家长会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家长会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会资料.docx

《家长会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会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会资料.docx

家长会资料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1、教育孩子要比任何工作都难。

[法]蒙田: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德]康德:

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

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苏]高尔基:

“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不过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不过,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

只要有结婚证,就能够生孩子;只要有水平生孩子,就有水平教育孩子。

部分父母甚至认为:

任何成人都能够教育孩子,祖父母能够教育孩子,保姆也能够教育孩子。

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

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2、科尔曼报告: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

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老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的失误。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

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

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别越大。

科尔曼和绝大部分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别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

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别,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

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父母决定的!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3、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业”。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可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悔恨。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

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

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与其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竞争,不如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竞争。

家庭教育的成败,同样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家长的手中。

”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

因为绝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是为孩子的成长垫底的典籍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

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4、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

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

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

身教重于言教。

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能够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必倒霉。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

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

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

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

西方方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我们经常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我们的孩子还没到起跑线(还没出生),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

二、13岁前后,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

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

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准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补充,甚至将永远无法补充。

1、人的三大发展关键期:

3岁、6岁、13岁。

事实证明,孩子在13岁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极强的。

如果这个时候,给他的大脑中输入乐观、勇敢、有礼貌、知识无价、人生美好等关键词,那么这些优良的品质与思想,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终身;而如果此时,将狭隘、自私、懒惰、学习很苦、社会黑暗等关键词输入孩子的大脑,那么这些不良的品质与思想,也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终身!

13岁,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但是因为从

此以后他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进入中学学习,更重要的是:

孩子在

13岁以后,其业已成型的个性、习惯,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极难改变的。

13岁前,父母的作用无人可替代。

为什么是13岁?

13岁,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

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期。

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青春期。

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

从父母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简单,父母的思想通过简单的转化,就能够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孩子的独立思考水平很强,不听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

2、教育一般只在孩子16岁之前起作用,16岁之后只能看孩子个人的造化了。

作为父母,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

"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

"

"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

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习点。

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

马虎、阅读水平差、厌学等等不良现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长大之后日益显现的问题。

可其实,这些问题的病根,在孩子13岁

以前,就已经成型并根深蒂固。

相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实行准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

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3、小初衔接,你准备好了吗?

12——15岁,是孩子成长的独立关键期,这个阶段又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险期。

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的最多。

据调查:

43%的小学毕业生不适合初一新生活。

小初衔接阶段,孩子面临“三大变化”:

生理变化(性发育成熟,对异性好感);心理变化(渴望独立,自我感觉长大了;青徐变化频繁);学习方式变化(急需要提升自学水平)。

在此,父母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

"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

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

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升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

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增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即时。

3、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反面例子)

★秩序规范关键期(2—6岁)。

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

个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

这就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古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狼孩和猪孩)★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

这个时期的很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

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补充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

这个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这个阶段也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险期。

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的最多。

(培养孩子独立,请从让他独房独床睡觉开始。

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独立的人。

成为独立的人,简称“成人”。

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

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

4、重新理解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孩子都需要,仅仅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如果父母都选择了事业,则能够考虑付出较高的代价,为孩子寻找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保姆”。

母亲之爱:

德行礼仪、品格气质。

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亲之爱:

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

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

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

孩子成长,需要的母亲之爱呈递减趋势,父亲之爱呈递增趋势。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

这个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做母亲的,“该放手时就放手”;做父亲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亲的工作是天使的工作)一直有这样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深深地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