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4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ocx

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作者:

王丽荣曹毅梅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年第10期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人才,是为国家培养栋梁的大事。

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行为规范及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校德育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2、学校背景是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探索和改革,过去,有些老师已经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一工作进行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的教师认为,语文学科便于进行德育渗透,自然学科不便于进行德育渗透,还有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班主任及德育课教师的工作,学科教师只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即可。

这些都是教师观念上的偏差。

如何纠正教师观念上的偏差,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现状的充分结合,教师教学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充分结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德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将学生及教师德育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研究。

学科教育的德育渗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

希望通过研究积极开发课堂教学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强化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力,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探索,实现对传统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扬弃,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提高教师的认识,将德育教育自觉的贯穿在学科教育中。

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让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具体希望达到的目标有: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认识教育艺术,提高教育水平,打造学校教师队伍,锻炼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2、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才;3、将以往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的研究系统化,探索符合小学教育特点的新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二、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即从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历时两年时间。

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和开题阶段:

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课题研究成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3、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深入学习有关理论。

4、开题。

(二)研究实施阶段:

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

1、结合学校的班主任持证上岗,开展课题组成员系列培训活动。

2、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课题组论坛、开展“问题研究”的主题沙龙活动、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开展养成教育方略经验交流活动等等。

3、开展系列文明习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具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良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使他们懂得良好品德是做人、交往的基础。

4、组织教师结合具体个案,进行案例研究,总结经验。

5、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开展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三)总结提高阶段:

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阶段总结、经验交流和研讨等活动。

(四)总结推广阶段:

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

1、进行课题的结题工作。

2、对研究内容分专题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结题报告,请总课题组进行鉴定。

4、编写论文集和案例集。

三、课题预期成果本课题研究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提升,使教研成果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学生养成了文明习惯,提升了综合素质。

1、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有效制止了由社会、家庭等部分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尤其是试点班级的卫生习惯相比其他班级较优秀。

在每次的卫生纪律评比中,试点班级的成绩是最好,这为其他班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校园环境有的空前的改善。

2、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等更趋于健康,试点班级已带动全校基本形成了文明、和谐的校风,进入校园没有一张纸片,没有一个包装,整齐干净,每天如此,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3、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内说脏话,打架事件已明显减少,学生校外违法犯罪事件已经杜绝,我校两年来无一例违法犯罪事件和校外人员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

四、问题对策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学生德育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追求高消费和享受的现象日益严峻,把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

二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日常习惯坚持不住,有人前人后两样的现象,不能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是不良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过分放纵迁就,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央,我行我素。

还有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家庭等,都轻易使学生缺少管理和心理交流,形成不良的品质。

针对新时期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实验教师提出相应对策:

1、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心理分析,找准原因,增强针对性。

2、注意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分析,多交流沟通,增强互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激励自我完善。

总坚固验并制定一系列细致、有效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实效性。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献身教育的思想意识,增强保障性。

5、美化校园,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特色,陶冶学生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