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7244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指数

0.478

0.534

0.560

0.576

0.591

0.612

0.630

0.645

基础设施指数

0.167

0.234

0.276

0.311

0.350

0.379

0.401

0.409

使用指数

0.595

0.705

0.738

0.757

0.775

0.799

0.847

0.887

知识指数

0.765

0.750

0.758

0.756

0.776

0.781

0.794

环境与效果指数

0.461

0.491

0.499

0.508

0.517

0.528

0.536

0.555

信息消费指数

0.425

0.507

0.554

0.538

0.551

0.569

0.549

0.516

在信息化发展指数的五个分类指数中,除信息消费指数外,其余四个分类指数值都较上年有所上升,各分类指数的情况是:

使用指数最高,为0.887,比上年提高0.040个点;

其次是知识指数,为0.794,比上年提高0.013个点;

环境与效果指数为0.555,比上年提高0.019个点;

信息消费指数为0.516,比上年下降0.033个点;

基础设施指数为0.409,比上年提高0.008个点。

1995-2008年,中国信息化在五个方面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国民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稳步提升,使用指数和知识指数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指数值均高于总指数;

但环境与效果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实力较低,信息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等严峻现状。

同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中国信息消费增长缓慢,信息消费指数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见图6.1)。

 

图6.1 

1995-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及各分类指数比较

为便于与上年度比较,本报告延续采用雷达图比较的方法,对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结构差异进行比较。

如图6.2所示,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偏向于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显不足;

北京偏向于环境与效果指数,这主要得益于其人均GDP水平较高以及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

上海则最为接近正五边形,说明信息化发展较为全面与均衡。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中国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仅在总量上不一致,而且在结构上也有所差异。

图6.2 

2008年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的雷达图比较

【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持续增长】

(一)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长14.48%

200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2007年相比,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14.48%;

五个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由高到低排列,使用指数增速最快,达到41.19%;

其次为环境与效果指数,增长16.19%;

基础设施指数和知识指数,分别增长了4.81%和1.70%;

信息消费指数呈现负增长,下降6%。

(二)“十一五”计划前三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速13.30%

自1995年以来,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从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来看,这是信息化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见图6.1)。

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计划期间)为快速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开始大规模起步建设,在各个方面迅速发展,计算机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互联网用户群体,信息产业不断发展。

据测算,“九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70.14%。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为平稳增长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蓬勃发展,移动电话在城乡快速普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互联网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信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据测算,“十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6.61%。

第三阶段(2006年至2008年的“十一五”计划前三年期间)为保持平稳增长阶段。

2006年以来,信息化发展延续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信息技术应用和互联网普及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在平稳中孕育出新变化。

在此期间,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13.30%,但各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其主要特点是:

①基础设施指数年均增长7.25%,增长速度大幅回落。

“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由于信息化建设处于进步阶段,电视机和固定电话快速普及,计算机和移动电话从无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分类指数的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9.72%和22.21%。

“十一五”计划开始以来,电视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的拥有率已基本饱和,因此,2006-2008年基础设施分类指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回落为7.25%。

②使用指数年均增长38.27%,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从1995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2006-2008年,信息化使用指数年平均增速达到38.27%,比“十五”时期的增速高1.56个百分点,这不仅是政府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结果,同时也是互联网用户市场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的表现。

③知识指数年均增长1.66%,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④环境与效果指数年均增长9.63%,增长速度比“十五”计划期间平均增幅高2.64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8年,信息化环境与效果指数比上年增长16.19%,增速比上年高10.51个百分点,表明国家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且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较大。

⑤信息消费指数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3.33%。

信息消费指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由于近三年来信息通讯技术没有出现重大变革,已经成熟的信息通讯技术产品价格下降,以及电信资费价格的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在居住、购车和食品消费等方面支出加大,信息消费支出占比则相应下降。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在居住和食品消费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16.6%和17.4%,城镇居民家庭的信息消费支出仅增长4.6%,从而使城镇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致使2007年和2008年信息消费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52%和6%(见表6.2)。

表6.2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

单位:

%

 指数

1996-2000年平均

2001-2005年平均

2006-2008年平均

70.14

16.61

13.30

9.41

10.56

15.85

14.48

基础设施

39.72

22.21

7.25

14.46

9.93

7.18

4.81

使用

228.48

36.71

38.27

17.39

22.77

52.49

41.19

知识

2.35

-0.24

1.66

-1.12

2.65

0.73

1.70

环境与效果

9.92

6.99

9.63

7.15

7.73

5.68

16.19

信息消费

9.48

5.32

-3.33

2.38

3.27

-3.52

-6.00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

对信息化指数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依据信息化水平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

2008年,北京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92,介于2007年世界排名第13位的澳大利亚(0.896)和第14位的日本(0.891)之间;

上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44,与排名第22位的爱沙尼亚水平相同。

此类地区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6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5倍,在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

五个分类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基础设施指数和环境与效果指数,均大大高于其他各省市区,使其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陕西、山东、重庆和山西,共10个省(直辖市)。

这些省(直辖市)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681,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和第一类地区的78%。

①各分类指数(除环境与效果指数略低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基础设施指数高出的幅度最大。

②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低于第一类型地区,但差距并不太大。

③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明显低于第一类型地区,这正是该类地区与第一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吉林、新疆、河北、黑龙江、湖北、内蒙古、海南、宁夏、湖南、江西、四川和广西,共12个省(自治区),吉林由上年的第二类地区下降到了该类地区。

这些省(自治区)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60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和第一类地区的70%。

①除知识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和信息消费指数均与第二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第三类地区与前两类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差距。

第四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

包括青海、安徽、河南、甘肃、云南和贵州,共6个省,河南由上年的第三类地区下降到该类地区。

这些省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56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第一类地区的65%。

①五个分类指数不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均低于第三类型地区。

②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接近第三类地区的水平。

③基础设施指数、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均与第三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该类地区与第三类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差距。

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为西藏自治区。

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5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