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福建省专用训练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福建省专用训练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福建省专用训练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面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一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含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说明把顺从当作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谋而合。
解析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只能算是实现大丈夫之道的前提。
答案 D
(2)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志在天下;
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
并能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参考译文】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
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问曰:
“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
“古者不为臣不见。
段干木①逾垣而辟之,泄柳②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见矣。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
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
曾子曰:
‘胁肩馅笑,病于夏畦③。
’子路:
‘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孟子·
滕文公下》
【注】①段干木:
战国初期人,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曾做过魏文侯的老师。
②泄柳:
鲁穆公时的贤者。
③病于夏畦:
比大热天在地里干活还难受。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古时候,不是诸侯的臣下,不去谒见诸侯。
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合乎“礼”。
B.公孙丑之所以向孟子请教不主动去求见诸侯有什么道理,是因为作为学生,都希望老师谒见诸侯之后,自己有官做并可以实现理想。
C.阳货探听到孔子不在家时,特意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按礼节规定,孔子就应该前往大夫家拜谢,这样正和阳货的心意。
D.文中引用曾子和子路的话是想说明,君子要想出仕,不能装出笑脸去巴结人;
与诸侯志趣不相投,就不能为难自己勉强出仕。
解析 B项句意理解错误,属于强加因果。
答案 B
(2)孟子认为“君子之所养”(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包括哪些内容?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认为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首先要合乎“礼”的规定;
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么做都太过分了;
孔子注重人臣的道德操守,恰当处理与阳货的来往,既不丧失为人臣的伦理,也不违背“礼”去做丧失原则的事,值得推崇。
公孙丑问道:
“不主动去拜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不是诸侯的臣属便不去拜见。
段干木跳墙躲避魏文侯,泄柳闭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些都做得过分了。
迫不得已时,见还是应该见的。
从前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又厌恶别人说他不懂礼仪。
大夫如果对士人有所赏赐,士人没有在家亲自接受的话,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谢。
于是,阳货便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孔子送去一只蒸乳猪;
孔子也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
当时,要是阳货真心诚意地先去看孔子,孔子难道不去拜见他吗?
曾子说:
‘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子路说:
‘分明不愿意和那人谈话,却要勉强去谈,脸上还做出羞惭的样子,这种人不是我所能够理解的。
’从这里看来,君子是怎样修养自己的,就可以知道了。
3.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陈臻问曰: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
于宋,馈七十镒而受;
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②;
辞曰:
‘馈赆。
’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闻戒,故为兵馈之。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③取乎?
【注】①兼金:
好金,多指黄铜。
②赆:
盘缠。
③货:
贿赂。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因为宋赠金过多而不能接受。
B.陈臻认为,孟子对待馈赠态度不一,其中一定有一种做法是错误的。
C.孟子认为接受馈赠是有理由的,没有理由就不可以随便接受赠金的。
D.以上这件事体现了孟子在金钱上“重义”的原则。
解析 A项孟子接受了宋的赠金。
答案 A
(2)结合上文中的选段,谈谈你对“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会变通;
但君子是不能被金钱收买的(君子要保持气节,要讲原则)。
陈臻问道:
“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
到宋国的时候,宋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
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
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
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
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都是正确的。
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
所以宋王说:
‘送上一些盘缠。
’我怎么不接受呢?
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
薛君说:
‘听说您需要戒备;
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
’我怎么能不接受呢?
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
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
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4.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王曰:
“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曰:
“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一人横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
梁惠王下》)
(1)在交谈中,孟子为什么要对齐宣王提及周武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一文段中,孟子谈及两种勇,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周武王的事例,从侧面提醒好勇的齐宣王,希望他向周武王学习;
凭借自己的勇来安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
(2)一种是“小勇”,从表面上看很有气势,但只能对付一个人。
另一种是“大勇”,凭借自己的勇,除暴救民,来使天下安定,他的着眼点是天下。
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答案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子夏问道:
“‘美的笑容,酒涡微动;
美的眼睛,黑白传神;
洁白纸上,灿烂颜色。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
”子夏说:
“那么礼在后吗?
“启发我的是你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
6.阅读下面《语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