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6718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治疗难a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

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

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

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

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

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

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1)SPF亲本2)PVP-1洗卵3)使用清洁水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

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围的异常因素,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

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围的异常因素的躲避现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

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第二章

一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无包膜病毒:

粪-口途径

有包膜病毒:

主要通过飞沫、血液、唾液、粘液等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指病毒在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通常是通过口腔、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机体。

垂直传播:

指通过繁殖、直接有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

顿挫感染:

亦称流产型感染,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由于该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酶或能量等条件,致使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成分,或虽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但不能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溶细胞感染:

指病毒感染容纳细胞后,细胞提供病毒生物和成的酶,能量等必要条件,支持病毒复制,从而以下列方式损伤细胞功能。

(1组织细胞大分子合成、2改变细胞膜成分、3形成包涵体、4产生降解性酶或毒性蛋白)

非溶细胞感染:

被感染的细胞多为半容纳细胞,该类细胞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病毒完成复制周期,只能选择性表达某些病毒基因,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出现细胞转化或潜伏感染。

有些病毒虽能引起持续性、生产性感染,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但由于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的溶解,表现为慢性病毒感染。

免疫病理作用:

抗病毒免疫所致的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是主要的免疫病理反应。

(三)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病毒感染:

表示感染组织未受损害,病毒在到达靶细胞之前,感染已被控制,或轻微组织损伤不影响正常功能。

显性感染:

有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性病毒感染。

急性感染: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不再存在病毒。

慢性感染: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十年,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携带者。

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用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但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隐性发作。

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由于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的溶解,潜伏期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且一旦症状出现,病情逐渐家具直至死亡。

常见病原病毒种类:

一疱疹病毒科病毒颗粒称球形,有多层衣壳,成20面体对称,衣壳外有囊莫,核酸为双面DNA。

有鲤疱疹病毒

二杆状病毒科病毒的核衣壳均成杆状,为螺旋对称,核酸为双链DNA。

细菌的致病机理与感染

病原菌:

是侵入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细菌。

传染:

又称感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细菌的致病机理:

致病性:

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

病原菌治病能力的强弱。

细菌的毒力分为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毒素。

 

细菌的感染途径:

外源性感染:

来源与宿主体外的感染。

源性感染:

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称为源性感染。

感染途径:

1接触感染:

某些病原体通过与宿主接触,侵入宿主完整的皮肤或正常粘膜引起的感染。

2创伤感染:

某些病原体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3消化道感染:

宿主摄入被病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类型

1隐性感染:

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强,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轻,不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称为隐性感染。

2潜伏感染:

如果宿主在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使病原菌潜伏在病灶,一旦宿主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就会致病。

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又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状态,就称带菌状态。

3显性感染:

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多,毒性大,机体发生病理变化,出现临床表现称为显性感染或传染病。

按发病时间长短,可把显性传染分为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

按发病部位的不同,显性传染又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

1毒血症:

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

2菌血症:

病原菌有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

3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省性中毒症状者。

4脓毒血症:

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在其许多器脏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

急性感染

隐性感染按时间长短

细菌感染潜伏感染慢性感染

显性感染局部感染

毒血症

按病发部位菌血症

全身感染败血症

脓毒血症

(二)气单胞菌属

形态从直杆状到球形不等,通常以一根极生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

嗜水气单胞菌

杀鲑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

寄生虫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的体液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

寄生物:

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叫寄生物。

寄生虫: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寄主:

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动物。

按寄生部位:

体外寄生:

寄生虫暂时寄生的或永久寄生于寄主的体表者。

体寄生:

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器脏组织或腔道中者。

超寄生:

许多寄生虫是其他寄生虫的宿主,此种情况称为超寄生,例如疟原虫在蚊子体,即寄生虫本身又成为其他寄生虫的寄主。

寄主种类;

终末寄主:

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中间寄主:

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第一中间寄主。

补充寄主:

也称第二中间寄主,某些种类的寄生虫,在发育过成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后一个中间宿主就称为补充宿主。

保虫寄主:

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这类其他动物常为某种动物体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

寄生虫生活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两种类型:

直接发育型:

不需中间宿主的发育史这种寄生虫称土源性寄生虫

间接发育型:

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发育史,称生物源性寄生虫。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备条件?

1必须有其适宜的宿主,甚至是特异性的宿主

2虫体必须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宿主能力。

3寄生虫必须有与宿主接触的机会。

4寄生虫必须有适宜的感染途径。

5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后,往往有一定的移行路径,才能最终到达寄生部位。

6寄生虫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

寄生虫、寄主、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危害

1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2夺取营养

3压迫和阻塞

4毒素作用

5其他疾病的媒介

具体危害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掠夺宿主营养

掠夺宿主的食物营养,如线虫、绦虫、吸虫。

吸取宿主的血液,体液。

如钩虫。

破坏红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以血红蛋白、组织液等作为自己的食物,如球虫。

寄生虫往往选择性略对宿主营养,影响宿主营养平衡,导致饲料转换率降低。

二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组织反应,

过程:

病原侵入—引起宿主组织反应—形成寄生部位包囊—组织增生、发炎

结果:

限制病原生长、降低附着牢固性、驱逐病原

2体液反应:

发炎时的渗出:

产生抗体。

3寄生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

4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

经口感染

5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

三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带虫免疫: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寄生虫在宿主体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宿主也不呈现明显的临床变化,并保持着相对应虫体的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一旦体虫体消灭,宿主这种免疫反应即告结束,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自愈现象:

1928年,N.stoll发现了当感染琏转血矛线虫的羔羊在牧场上出现虫卵高峰之后,随即突然消失,虫体几乎或全部被排除体外,像这种虫体依靠自身免疫自然清除的现象叫自愈现象。

1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寄生、超寄生、寄生虫生活史、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免疫、自愈现象

2病毒的感染类型?

3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备条件

4寄生虫引起宿主的危害

疾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

指从病因作用与机体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止这段期间

2前驱期:

从疾病出现最初征兆开始;

3临床经过期:

进阶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或典型症状以充分表现出来的阶

4终结期:

疾病的结束阶段。

症状在几小时到一昼夜之迅速消失叫骤退。

时间较长,渐渐消失为缓退,有时可因抵抗力下降使症状和机能障碍急剧称为恶化。

疾病按病程长短分类

1最急性型:

生前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