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6664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文档格式.docx

(9)同一律A∨0A;

A∧1A

(10)排中律A∨A1

(11)矛盾律A∧A0

(12)蕴涵等值式A→BA∨B

(13)假言易位A→BB→A

(14)等价等值式AB(A→B)∧(B→A)

(15)等价否定等值式ABABBA

(16)归缪式(A→B)∧(A→B)A

Ai(i=1,2,…,s)为简单合取式,则A=A1∨A2∨…∨As为析取范式(p∧┐q)∨(┐q∧┐r)∨p

A=A1∧A2∧…∧As为合取范式(p∨q∨r)∧(┐p∨┐q)∧r

一个析取范式是矛盾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合取式都是矛盾式

一个合取范式是重言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析取式都是重言式

主范式【∧小真,∨大假】

∧成真小写

【例】(p→q)→(┐q→┐p)

=┐(┐p∨q)∨(q∨┐p)(消去→)

=(p∧┐q)∨┐p∨q(┐内移)(已为析取范式)

=(p∧┐q)∨(┐p∧┐q)∨(┐p∧q)∨(┐p∧q)∨(p∧q)(*)

=m2∨m0∨m1∨m1∨m3

=m0∨m1∨m2∨m3(幂等律、排序)

(*)由┐p及q派生的极小项的过程如下:

┐p=┐p∧(┐q∨q)

=(┐p∧┐q)∨(┐p∧q)

q=(┐p∨p)∧q

=(┐p∧q)∨(p∧q)

熟练之后,以上过程可不写在演算过程中。

该公式中含n=2个命题变项,它的主析取范式中含了22=4个极小项,故它为重言式,

00,01,10,11全为成真赋值。

【例】

(p→q)∧┐p

=(┐p∨q)∧┐p(消去→)

=┐p∨(┐p∧q)(分配律、幂等律)已为析取范式

=m0∨m1

(p∧┐q)∨(┐p∧q)

=(p∨┐p)∧(p∨q)∧(┐q∨┐p)∧(┐q∨q)

=(p∨q)∧┐(p∧q)

重言蕴涵式

用附加前提证明法证明下面推理。

前提:

P→(Q→R),S∨P,Q结论:

S→R

证明:

(1)S∨P前提引入规则

(2)S附加前提引入规则

(3)P

(1)

(2)析取三段论规则

(4)P→(Q→R)前提引入规则

(5)Q→R(3)(4)假言推理规则

(6)Q前提引入规则

(7)R(5)(6)假言推理规则

【例】用归缪法证明。

P∨Q,P→R,Q→S结论:

S∨R

证明

(1)(S∨R)附加前提引入规则

(2)S∧R

(1)置换规则

(3)S

(2)化简规则

(4)R

(2)化简规则

(5)Q→S前提引入规则

(6)Q∨S(5)置换规则

(7)Q(3)(6)析取三段论

(8)P∨Q前提引入规则

(9)P(7)(8)析取三段论规则

(10)P→R前提引入规则

(11)P∨R(10)置换规则

(12)R(9)(11)析取三段论规则

(13)R∧R(4)(12)合取引入规则

全称量词"

"

对"

∨"

无分配律。

同样的,存在量词"

∧"

无分配律

(3)xyF(x,y)

x(F(x,a)∧F(x,b)∧F(x,c))

(F(a,a)∧F(a,b)∧F(a,c))∨(F(b,a)∧F(b,b)∧F(b,c))∨(F(c,a)∧F(c,b)∧F(c,c))

谓词逻辑的等价公式

定理1设A(x)是谓词公式,有关量词否定的两个等价公式:

(1)﹁xA(x)x﹁A(x)

(2)﹁xA(x)x﹁A(x)

定理2设A(x)是任意的含自由出现个体变项x的公式,B是不含x出现的公式,则有

(1)x(A(x)∨B)xA(x)∨B

(2)x(A(x)∧B)xA(x)∧B

(3)x(A(x)→B)xA(x)→B

(4)x(B→A(x))B→xA(x)

(5)x(A(x)∨B)xA(x)∨B

(6)x(A(x)∧B)xA(x)∧B

(7)x(A(x)→B)xA(x)→B

(8)x(B→A(x))B→xA(x)

定理3设A(x)、B(x)是任意包含自由出现个体变元x的公式,则有:

(1)x(A(x)∧B(x))xA(x)∧xB(x)

(2)x(A(x)∨B(x))xA(x)∨xB(x)

定理4下列蕴涵式成立

(1)xA(x)∨xB(x)x(A(x)∨B(x))

(2)x(A(x)∧B(x))xA(x)∧xB(x)

(3)x(A(x)→B(x))xA(x)→xB(x)

(4)x(A(x)→B(x))xA(x)→xB(x)

(5)xA(x)→xB(x)x(A(x)→B(x))

【例】在一阶逻辑自然推理系统F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1)所有的人或者是吃素的或者是吃荤的,吃素的常吃豆制品,因而不吃豆制品的人是吃荤的。

(个体域为人的集合)。

(2)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骑自行车,每个人或者是喜欢骑自行车或者喜欢乘汽车,有的人不喜欢乘汽车,所以有的人不喜欢步行。

【例】符号化下面的命题“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实数,所有的无理数也是实数,任何虚数都不是实数,所以任何虚数既不是有理数也不是无理数”,并推证其结论。

证明设:

P(x):

x是有理数。

Q(x):

x是无理数。

R(x):

x是实数。

S(x):

x是虚数。

本题符号化为:

x(P(x)→R(x)),x(Q(x)→R(x)),

x(S(x)→﹁R(x))x(S(x)→﹁P(x)﹁R(x))

(1)x(S(x)→﹁R(x))P

(2)S(y)→﹁R(y)US

(1)

(3)x(P(x)→R(x))P

(4)P(y)→R(y)US(3)

(5)﹁R(y)→﹁P(y)T(4)E

(6)x(Q(x)→R(x))P

(7)Q(y)→R(y)US(6)

(8)﹁R(y)→﹁Q(y)T(7)E

(9)S(y)→﹁P(y)T

(2)(5)I

(10)S(y)→﹁Q(y)T

(2)(8)I

(11)(S(y)→﹁P(y))∧(S(y)→﹁Q(y)T(9)(10)I

(12)(﹁S(y)∨﹁P(y))∧(S(y)∨﹁Q(y))T(11)E

(13)﹁S(y)∨(﹁P(y)∧﹁Q(y))T(12)E

(14)S(y)→(﹁P(y)∧﹁Q(y))T(13)E

(15)x(S(x)→﹁P(x)∧﹁R(x))UG(14)

第六章,集合代数

自然数集合N(在离散数学中认为0也是自然数),整数集合Z,有理数集合Q,实数集合R,复数集合C

全集U,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1)幂等律:

A∩A=AA∪A=A

(2)同一律:

A∩U=A

(3)零律:

A∩=A∪E=E

(4)结合律:

(A∩B)∩C=A∩(B∩C)(A∪B)∪C=A∪(B∪C)

(5)交换律:

A∩B=B∩AA∪B=B∪A

(6)分配律A∩(B∪C)=(A∩B)∪(A∩C)

A∪(B∩C)=(A∪B)∩(A∪C)

吸收律A∪(A∩B)=AA∩(A∪B)=A

同一律  A∪=A              

        A∩E=A              

 

A-B称为集合B关于A的补集A-B={x|xA且xB}

补集记作~A

~(A∪B)=~A∩~B

~(A∩B)=~A∪~B

 

(1)双重否定律:

~(~A)=A

(2)摩根律:

~=U~U=

A-(B∪C)=(A-B)∩(A-C)      

       A-(B∩C)=(A-B)∪(A-C)      

       ~(B∪C)=~B∩~C          

       ~(B∩C)=~B∪~C          

(4)矛盾律:

A∩(~A)=

(5)排中律:

A∪(~A)=U

集合A和B的对称差记作AB,它是一个集合,其元素或属于A,或属于B,但不能既属于A又属于B。

AB=(A∪B)-(A∩B)

(1)AA=

(1)

(2)A=A

(3)AU=~A

(4)AB=BA

(5)(AB)C=A(BC)

(6)AB=(A-B)∪(B-A)

第7章,二元关系

B={<

x,y>

x∈A∧y∈B}

B={a,b}×

{c,d}={<

a,c>

,<

a,d>

b,c>

b,d>

}

自反性和反自反性

定义4.10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A,都有<

x,x>

R,则称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

R在A上是自反的x(xA<

R)

定义4.11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A,都有<

x,x>

R,则称二元关系R是反自反的。

R在A上是反自反的x(xA<

x,x>

4.4.2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定义4.12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yA,当<

R,就有<

y,x>

R,则称二元关系R是对称的。

R在A上是对称的xy(xA∧yA∧<

R<

R)

定义4.13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yA,当<

R和<

R时,必有x=y,则称二元关系R是反对称的。

4.4.3传递性

定义4.14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任意x,y,zA,当<

R,<

y,z>

x,z>

R,则称二元关系R在A上是传递的。

R在A上是传递的xyz(xA∧yA∧zA∧<

R∧<

例4.13设A={a,b,c},R,S,T是A上的二元关系,其中

R={<

a,a>

b,b>

S={<

a,b>

c,c>

T={<

说明R,S,T是否为A上的传递关系。

解根据传递性的定义知,R和T是A上的传递关系,S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因为

<

R,但<

R。

如果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偏序关系,记作。

设为偏序关系,如果<

∈,则记作xy,读作“小于或等于”

【例】4、设R是二元关系,设S={<

a,b>

|存在某个c,使得<

a,c>

∈R且<

c,b>

∈R}。

证明如果R是等价关系,则S也是等价关系。

第9章,代数系统

可以用。

、*、·

、、等符号表示二元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