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Word格式.docx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的主体是人。
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3.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4、血缘关系:
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
或者说,是指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以婚姻和血缘基础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等。
地缘关系:
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或是由于长期居住在一起,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等。
业缘关系:
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组织、卫生组织、宗教团体等。
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等。
5、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8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的名著《实证哲学教程》,在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这就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6.人的两重属性:
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是社会生物体,故具有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即生物性。
自然性表现为人首先是个生物体,其次是人的本能(本能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满足生物体内在需要的能力)。
社会属性是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文化后表现出的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共性特征。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
第一,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是劳动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第二,人有能动性;
人能基于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行动的能力。
第三,人类有共同生活的模式。
7.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的过程。
8.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生活技能、价值观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或者说,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发展其社会性,并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是形成个性和人格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
9.社会化不足:
或者说是低度社会化。
即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教育机会的缺少。
这其中有两的意思:
一是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而造成学习知识的不足,造成社会化不足;
二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教育内容的不完善,或者说是教育的片面性,而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10.社会化过度:
或者说过度社会化、超强社会化、过度角色化、高度角色化、早熟等。
就是指人的社会化前倾,成年人的某些社会化任务已经前移到了部分青少年身上。
11、再社会化:
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被动的再社会化。
12、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现象和过程。
13、代差:
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别。
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代差指社会中青年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差别,社会学讲的主要是广义的代差。
狭义的代差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差别。
14、代差问题。
代沟给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形成诸多不同面和诸多矛盾点,这就是代差问题。
15.雷同性格是指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
从个性的角度看,雷同性格是社会个性所反映的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
是指群体成员在态度、行为特征上高度一致,缺乏差异性。
16.社会角色: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17.角色期望:
是指一个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于社会、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这种期待和要求就叫角色期望。
18.文化:
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开发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包括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观念性文化等。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建立在一定物资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精神财富的综合。
19.社会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一群人的合成体。
是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及共同的期待。
20.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适合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21.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
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称为单位。
22.社会地位:
(社会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
)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地位是人们相互识别、相互对待的重要标志,是互动影响力的主要源泉。
23.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马克思•韦伯是由财富、地位、权力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即“名、权、利”三个标准,他强调了社会分层的多维性。
即用经济标准——指社会成员在市场上的机会,经济投入和财富的多少;
社会标准——即地位,是对荣誉、声望的肯定或否定的估计,而荣誉、声望决定于个人的身份,家族的地位,教育水平、仪态风度、生活方式等因素;
政治标准——即权力。
24.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称之为“差序格局”。
25.制度化:
表示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
制度化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社会是否建立了一整套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
二是社会规范在多大程度上和在什么时候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准则。
因此,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正规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社会规范内在化、被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过程。
26.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位置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27.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人。
28.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相互关联人群所组成的共同体”。
在这里,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和一致追求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生产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9.制度的生命周期:
一种社会制度从其产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称为制度的生命周期。
30.路径依赖:
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
诺斯指出:
人们过去做出的制度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这就是制度的路径依赖。
31、炫耀性的闲暇”:
有闲的生活方式的突出特色是讲礼仪,重优雅,有闲阶级借以炫耀自己的特殊地位。
所以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的闲暇”。
凡勃伦论证了有闲阶级与炫耀性的生活方式是二而为一的。
他说,“这里使用‘有闲’这个字眼,指的并不是懒惰或清净无为。
这里所指的是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
32生活方式:
是指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和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是指个人或群体生活活动的相对稳定形式。
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生活内容、生活结构、生活习俗、生活态度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表现形式,即人们一切生活的总和。
狭义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享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消费品和个人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
33、道德:
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对人的思想喝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非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形成的。
也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4.舆论:
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
它与政治、道德、宗教等社会控制形式不同,它是通过对人们所关心的政治、经济、生活、道德等方面问题作出评价或议论,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力量。
并且,习俗、道德、宗教乃至于政治的控制往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
35.集体行为又称集合行为、集群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即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或是指在某种特殊场合下发生的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
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之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36.时尚:
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是属于社会心理的直接感性反映。
37.绝对贫困:
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个人或家庭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能维持个人或家庭的最低基本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
所以,绝对贫困也就是物质的贫穷,是建立在以最低标准的物质需要为基础上的贫穷。
相对贫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二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所以,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
即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里,依靠当时的常态情况而考虑的一个较客观而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作标准。
但由于常态情况经常在变,贫穷的含义也在变。
所以给出的定义是:
在一人群中,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某些群体,当他们在所属的社会中,缺乏常态生活条件和享受时便可以认为是处于贫困状态。
绝对贫困被认为是一个客观的定义,相对贫困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标准。
38.社会变迁就是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第一,就其范围来说,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环境、道德、习俗、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都叫社会变迁。
第二,就其性质来说,社会变迁不论是量的变化或是质的变化,前进的或是后退的,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有计划的或是无计划的,都是社会变迁的表现。
第三,就其速度来说,社会变迁有突发的、急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