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4856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针乳腺增生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针刺、电针治疗本病方面,我院著名针灸专家郭诚杰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刺、电针治疗MGH的临床及机理研究,先后治疗5000余例,近期治愈率达67.5%[4],总有效率达95.6%,优于中、西药物组,5年远期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2.46%。

近期张卫华教授等治疗的1678例病人治愈率为62.28%,总有效率97.32%[6]。

电针是针刺与电脉冲的结合,从我们对CNKI数据库查阅的近20年MGH的近百篇资料看,其治疗的近、远期治愈率多为50%~70%左右,而单纯针刺治疗的多为40%~60%左右[7],可见电针见效快、疗效好,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

临床各医家基于对本病发病规律、病因复杂性的认识和临床诊疗经验的不同,即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7)[8]、《乳腺增生病辨证标准》(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修订)[3],但临床仍存在中医分型不一(2~6型为多),即是现行教科书《针灸学》(2型)[9]和《针灸治疗学》(3型)[10]分型也不一致;

所取穴位不一,有的差别较大;

选穴数量不一,少则5穴,多则10余穴;

针刺操作不一,电针使用标准与规范不一。

临床报道中按照循证医学的评价原则,多数属三级以下资料等级,缺乏规范性设计、操作,在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

截止目前,国家和我省电针(针刺)治疗乳腺增生临床操作技术规范尚属空白,对此很有必要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和立题依据

电针是目前国内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其在临床分型、取穴、电针操作及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尚无规范和标准,为此我们提出:

(1)MGH的及时、规范治疗极为重要;

(2)基于科学规范的临床研究对于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价MGH的电针治疗方法,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意义重大;

(3)电针法治疗MGH显示了疗效好、操作简便、耗费资源少、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和易于实施的优势,但缺乏操作技术的规范和科学评价指标,值得研究并解决。

本研究基于我们20多年来从事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基础,吸收近年电针治疗本病的新成果,目的是从内容、结构和体系等方面对其操作技术进行全面规范,进一步提升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整体水平和权威性,向全行业推广应用该标准,为建立陕西省和国家相关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于规范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行业管理,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推动针灸中医现代化,加快中医针灸技术标准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1)电针治疗MGH的中医规范证型;

(2)电针治疗MGH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3)电针治疗MGH临床操作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电针治疗MGH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5)电针治疗MGH临床疗效再评价。

四、设计方案

1.诊断参考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A.症状与体征:

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

②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以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病人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

B.排除标准:

排除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以及乳房良恶性肿瘤。

C.诊断标准:

凡符合上述“症状与体征”和“排除标准”者,结合临床辅助检查,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者即可确诊。

2.纳入标准:

A.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

B.年龄≥18岁、≤50岁的患者。

C.受试者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凡符合上述情况的病人可纳入试验病例。

3.排除病例标准:

A.年龄在18岁以下或50岁以上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B.已确诊为乳腺癌患者。

C.正在进行其他疗法的治疗者。

D.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糖尿病、精神病、恶性肿瘤、血友病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E.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

F.凡不符合纳入标准,不按时复诊或失访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4.剔除病例标准:

A.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其结果不计入疗效,但记入安全性统计。

B.最终诊断不符合本病的病例。

C.不依从设计方案的规定,如治疗同时配合其它治疗者,应按无效处理,不得剔除。

5.随机分组:

随机数字由NDST统计软件产生,将24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进行编有相应序号的治疗方法。

6.中医证型:

现行病证诊疗标准(含中医证型及主证标准)一般分为国家、教科书、行业和地方标准四级。

国家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手册》[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侯部分》[5]及省属地方标准中尚未记载本病中医证型之主证。

15年前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虽将该病的证候依据其主证分为肝郁痰凝和冲任失调两型,但其每型主证不能全面涵盖临床表现,且其制定年限较早,故这种依据HMG部分主证所推演出的分类方法并不完善。

几版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中医外科学》[7、8]]、《针灸学》[9、10]和《针灸治疗学》[11-12]教材中中医证型数量不等(2型或3型),所载临床主证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通过了本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3],其制定的证型标准有主证(全部或部分)和次证(均为部分)构成。

其中肝郁型主、次证均为4项,痰瘀互结型和冲任失调型主、次证均为3项,此虽为行业标准,但主要存着以下不足:

(1)该三型主证中均有乳痛,但冲任失调型中并无肿块,无肿块的乳房疼痛者并非本病;

(2)该标准中肝郁气滞型之主证有“a、乳房胀痛、窜痛;

b、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

c、烦躁易怒;

d、两胁胀满”4项,其次证共有“a、肿块呈单一片状,质软,触痛明显;

b、青年女性;

c、月经失调,或痛经;

d、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项。

而其标准为“具3项主证或2项主证+2项次证”。

按此标准就可对其主次证随意组合,如临床有a、b、c三项主证即确定为本型,或具有主证中a、c或a、d或c、d加上次证中b、c或b、d或c、d即确定为本型,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两型与本型错误相同。

(3)各型特有表现不够全面。

我们在以往研究[14-20]的基础上规范其证型主证,对有效地指导临床辩证取穴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国家有关中医证型制订原则[4-6]、参照行业标准[13]、普通高校现行教材[7-12]有关内容、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结合多年诊治本病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本病辨证分型中各型临床主证。

(2)方法及过程

证型确定原则:

根据国家中医证型名称标准[3]及《中医诊断学》[21]等原则确定。

证型确定方法:

(1)该病基本表现;

(2)各型特有症状;

(3)各型相应舌脉。

证型确定过程:

拟定初步证型主证,经过两次征询(省内、国内)中医、针刺治疗HMG专家的意见,修改、确定。

2)HMG分型主证

(1)肝郁气滞型

主证:

乳房胀痛、结块,每于月经前和/或生气后加重,或向腋下肩背放散;

常伴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绪抑郁或易怒,或咽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痰湿凝结型

乳房肿块,疼痛多于月经前加重;

常伴胸脘痞闷,肢体困重,食少口腻,或咯吐粘痰;

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3)瘀血阻络型

乳房刺痛,肿块拒按,每于月经前和/或夜间加重;

常伴痛经,闭经,月经后期,行经不畅或见瘀块,色紫暗质稠;

舌质暗红或青紫或舌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4)冲任失调型

乳房肿块,疼痛时轻时重,多于经期和/或经后加重;

常伴月经紊乱或闭经,腰膝酸软,足跟疼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或五心烦热,颧红潮热;

苔薄,脉沉细,或舌红,苔少,脉细数。

(5)气血两虚型

乳房肿块、疼痛,每于劳累和/或月经后加重;

常伴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气短懒言,腹胀食少,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体倦,失眠多梦,唇甲色淡,易汗出;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6)肝火上炎型

乳房灼热胀痛,或放射至腋下,肿块拒按,月经前和/或生气后加重;

常伴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痛,月经错前,小便黄,大便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

六、操作规范

1.术前准备

1)电针器具

(1)针具根据患者的体质、体型、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使用手法等不同,选用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毫针,这里主要选用30号1寸和1.5寸不锈钢毫针。

(2)电针仪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2)体位:

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适合留针为原则,根据甲、乙两组主穴的不同,甲组取仰卧位,乙组取俯卧位。

3)腧穴

(1)选用的腧穴

主穴:

根据陕西中医学院著名针灸学专家郭诚杰教授多年治疗HMG的临床经验,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

屋翳(双)、合谷(双)、膻中;

乙组:

天宗(双)、肩井(双)、肝俞(双)。

配穴:

根据中医辨证,HMG分为6个证型,每个证型配用2个腧穴:

冲任不调型:

太溪、肾俞(均双侧);

肝郁气滞型:

阳陵泉、太冲(均双侧);

气滞(郁)痰凝(阻)型:

丰隆、太冲(均双侧);

气血两虚型:

足三里、脾俞(均双侧);

肝火上炎型:

太冲、侠溪(均双侧);

肝肾阴虚型:

太溪、肾俞(均双侧)。

(2)腧穴的定位

屋翳—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注:

先于胸骨角水平确定第2肋,其下为第2肋间隙)。

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膻中—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肩井—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肝俞—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