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4369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历史选修一Word下载.docx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9分)

【考点】

(1)汉武帝教育改革

(2)民国时期教育改革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央设太学”、“授儒家经典”、“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等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所学回答。

(2)结合材料二中的“1922年”、“社会进化”、“平民教育”、“个性之发展”、“国民经济力”、“生活教育”等关键信息,抓住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按照旧制阻碍和新制发展两大方面,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总结。

【答案】

(1)特点:

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

学校体系较为完备。

(2分)

影响: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分)

(2)背景: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北洋军阀政府的重视;

旧学制的缺陷;

“西学”影响逐渐加深(9分,答出三点即可)

隋代户籍制度改革

江西鹰潭二模·

材料为解决户口隐漏问题,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推出了检括户口的运动,即“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的具体方法是:

“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就是按照户籍登记的年龄,来对照各家庭成员的实际形貌,以定真伪。

此外,还检查每个家庭是否在户籍上有隐瞒、脱漏等欺诈行为。

开皇年间大索貌阅的工作,做的相当细致、相当到位,可以说是卓有成效。

最终,政府公布的成绩是:

增加丁男四十四万三千,增加人口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时输缴赋税,是按户籍进行的,许多百姓想逃避赋税,而地方豪强又想获得劳动力,二者结合,造成了许多人口不自立户籍,甘愿成为豪强依附民的状况。

而地方政府具体征纳赋税时,又有着极大的弊端,官吏和豪强串通一气,恣意胡报,搞的账目含混不清,中饱私囊,使国家损失了大量的收入。

面对这种情况,宰相高颎设计了“输籍法”,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被隋文帝采纳,并推行贯彻。

输籍法的具体方法是:

由中央政府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随后颁布到各级地方政府。

其关键是,按照户等高下的不同,承担不同的赋税量。

每年正月五日,由县令亲自出查,督察百姓根据居住地点的远近,由五党或三党组成一团,按照“定样”,重新确定户等高下,及应纳赋税量,并写成“定簿”。

输籍法颁行后,人称“自是奸无所容”。

它将许多豪强的依附民,改造为国家的编户。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法”的作用。

【考点】隋代户籍制度改革

【解析】

(1)根据材料所给信息“为解决户口隐漏问题”、“许多百姓想逃避赋税,而地方豪强又想获得劳动力,二者结合,造成了许多人口不自立户籍,甘愿成为豪强依附民的状况”和“而地方政府具体征纳赋税时,又有着极大的弊端……使国家损失了大量的收入”可以概括出隋朝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针对政策实行的原因考虑其作用,另外也可以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等角度回答。

(1)原因:

户口隐匿严重;

财政困难;

百姓税负不合理;

地方官趁机贪污严重。

(每点3分,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答案亦可)

(2)作用:

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

增加财政收入;

缓和社会矛盾;

打击豪强势力;

整顿吏治;

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经济发展。

(每点3分,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答案亦可)

王安石变法

江西上饶三模·

40)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

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

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15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思想主张;

(1)第一小问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大分裂,战国七雄为争夺霸权成就统一大业,先后掀起变法;

新兴地主阶级厉行法治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确立封建统

治;

韩非子希望通过自己的立法主张使韩国强大;

北宋中期,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统治策略,造成社会积贫积弱的困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许多原有法令制度在内忧外患面前无能为力,迫切需要变革;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力图力挽狂澜改变社会积贫积弱的困境;

第二小问方法,据材料二“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得出开办学校,编订教材,改革科举考试科目,注重实用内容的传授,培养变法人才。

(1)“奉法者强则国强”背景:

①战国七雄为争夺土地人口而先后变法。

②新兴地主阶级厉行法治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确立封建统治。

③韩非子希望自己的主张使韩国强大。

“立善法”背景:

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②许多原有法令制度在内忧外患面前无能为力。

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方法:

办学校,编教材,培养变法人才。

(3分)

元代行汉法改革

江西新余二模·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措施,建议窝阔台: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

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

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

”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

“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故魏、辽、金,历年最多。

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

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

今日之治,非此奚宜?

”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考点】元代行汉法改革

(1)据材料“耶律楚材反对……建议窝阔台”得出大臣建议,据材料“考之前

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史册具载,昭然可考”得出前代经验,“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得出统治中原的需要。

(2)据材料中“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得出财政收入,据材料“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尊用汉法”、“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得出民族融合、政权封建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家统一。

大臣的提倡与建议;

吸收前代经验;

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意义: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6分答出答出三点即可)

清代改土归流

1..(2015·

江西上饶二模·

45)45.(15分)

材料一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实行土司制度。

土司管理各自的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

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

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

清朝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是:

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

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

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

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

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

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

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

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吴永章《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材料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

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

……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

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当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结合材料二中的时间1959年可知,此次改革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起了很到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1)清代改土归流

(2)西藏民主改革

(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可知政治与军事手段相结合“改土归流的善

后措施:

可知对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

”可知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

第二小问作用,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第一段材料,清朝改土归流的原因以及第二段中的具体改革的措施去分析,只要达到最初目的,其作用也就可以总结如下:

加强了中央集权;

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依据材料二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