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简单的应用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渗透类比,方程,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引入,学生自主探索公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体验错位相减法所折射出的数学方法美及学好数学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简单应用.
2.难点:
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教学模式
: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应用”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
学生的学法:
突出探究、发现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回顾
1、等比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复习等比数列各项之间的特点: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q,从而为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埋下伏笔.
探索新知
一颗麦粒引发的最悲剧奖励
故事:
“国王对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奖励”
相传古印度国王为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
“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
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
”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
思考:
如何求出这个和?
解:
①
②
②-①得:
新知: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公比q≠0
能否用?
因为,则上式就转化为
问:
等式右边各项“长相”上有什么特点?
即: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q.
师:
因此,如果两边同时乘以公比q
从而有:
方法:
错位相减法
然后?
……①
再完善公式,对q=1这一特殊情况,让学生先犯错,再纠错
结论:
当时,①
或②
当q=1时,
什么时候用公式①,什么时候用公式②?
当已知时用公式①
当已知时用公式②
勾起悬念,介绍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数学的重要
生:
积极思考,感受数学的重要,下定决心要学好数学。
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数列的特点,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在老师的指导下求出这个数列的和。
怎么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推导
让学生思考
思考,并发现公式的特点及应用规律
用广为流传的故事,以趣引思,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领悟数学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
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
动手试试
下列数列为等比数列,判断正误
①()
②()
能用等比数列
前n项和公式②求解吗?
③()
提问学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
熟悉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并体会等比数列前n项和中公比q,项数n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渗透含有参数的求和问题如何解决
典型例题
例1、求下列等比数列前5项的和.
(1),,,…
(2)a1=27,a9=,q<
0,
例2、已知是等比数列,请完成下表
题号
n
(1)
27
8
(2)
-2
-96
-63
点评:
将等比数列问题化归为基本量的关系来解决是通性通法,五个基本量是,知道任意三个,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即“知三求二”。
展示例题习题
思考这题目,并完成
教师巡视,并请一些学生上黑板写出解答过程
(获投影学生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熟练公式运用,着重强调公式的选择.
运用新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新学知识。
呼应书中思考
进一步应用公式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小结
一、从知识方面小结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什么?
2.我们采用何种方法推导出该公式?
3.使用的时候对公比q有何不同要求?
4.等比数列5个相关量是哪些?
相互有何关系?
二、从数学思想方面小结
由等差数列联想到等比数列,打通解题思路,了解分类讨论和方程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归纳总结
从知识的归纳进一步延伸到思想方法提炼,把数学的学习作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