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108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docx

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2021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历史单元精品试题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传统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还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映衬出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

据民国初年报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一变化反映()

A.西装已代替传统服饰B.服装款式多样缺乏审美

C.儒家礼教思想的崩溃D.服饰的礼制限制被淡化

2.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亲历记》中,对忠王李秀成的女儿与外国人埃尔自由恋爱并结婚的故事大加赞赏,认为“太平天国的妇女摆脱了束缚,享有社会地位,从而他们的婚姻也就成了爱情的结合。

”这从侧面反映出()

A.太平天国使妇女获得了彻底解放B.太平天国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C.太平天国客观上冲击了传统习俗D.婚姻自由成为太平天国的风尚

3.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则售卖《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B.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

C.《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D.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

4.曾反抗过父母包办婚姻的陈衡哲在1935年曾说,“在二三十年以前,一个男子或女子所能容忍的情形——如与不相识的异性结婚之类——及因容忍而产生的那个无可奈何的态度与一点消极的平安,到现在,经过西洋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了”。

这说明当时()

A.社会巨变引起人们传统道德崩溃B.一部分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初显D.底层妇女呼唤着自身解放

5.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新历(阳历)下附星期,旧历(阴历)下附节气。

影响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革命的不彻底性B.北洋军阀掌控国家政权

C.社会改良缺乏群众性D.适应社会转型时期要求

6.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

其主要内容为:

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表明()

A.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B.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7.下图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叶浅予先生《叶浅予自传》中的一幅作品——《清末遗童》。

先生用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回忆起()

A.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行将就木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火绵绵D.南京国民政府的“男子剪辫”

8.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这一评论反映出()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9.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

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

10.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

这一规定()

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

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11.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上海交通规则近代化

12.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规定:

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

如“华商请办铁路,集股以华股获占多数”,“附搭洋股,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洋商请办铁路,无论集股若干,总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随时照原价附股”。

由此可知该章程()

A.便利列强资本输出B.主张铁路国有

C.不利民营铁路发展D.利于救亡图存

13.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此项路工实关大局。

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B.推动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新高潮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14.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一文中称:

“乡里小民不知法律,子诟其父,妇谇其姑,甚或骨肉乖离,友朋相诈,诪张为幻,寡廉鲜耻。

而新报得据所闻,传语遐迩,俾其知所愧悔,似亦胜于闾胥之觥挞矣。

”据此可知,新式报刊的创办有助于()

A.了解时务,力争国权B.扬善抑恶,教化社会

C.增广见闻,通达民情D.舆论监督,吏治清明

15.“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

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

”材料揭示了()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16.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

这说明()

A.民主思想传播,民众皇权思想淡漠B.清政府利用媒体来缓和与民众的关系

C.晚清社会生活和观念发生巨大变化D.报刊成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重要阵地

17.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

这说明通信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18.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

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

这说明()

A.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B.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

C.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D.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19.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

“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

A.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B.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C.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D.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20.1924年11月5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搬出紫禁城,随即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

“着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共产私产,昭示大众……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之用,籍彰文化,而垂永远。

”这反映出当时()

A.近代文物公有观念显著增强B.军阀派系斗争引发思想混乱

C.民族平等观念得到广泛传播D.社会氛围宽松推动学术发展

21.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圆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当地政府这一举措()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

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当地社会风俗的改变

22.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的词汇,名目繁多,如孙中山的“一次革命”“武昌之役”等。

1930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是()

A.孙中山的大力提倡B.纪念宣传的制度化

C.社会习俗的规范化D.国民革命的推动

23.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民间媒体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25分)

材料一宋代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大量发行的官报,还出现了官方禁令下民间发行的“小报”,其发行人多为邸吏、使臣、书店主人等,内容有真有假。

明清时期,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人员构成及运作方式与现代报社机构类似,刊发的内容需官方审核,真实性更高、更可靠。

报房的大量出现,促进了报业的技术革新。

作为盈利性质的商业报纸,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呈现出古代向近代过渡中的微弱新变。

——摘编自潘小露《宋代“小报”与明清〈京报〉比较》等

材料二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

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

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

——摘编自王鑫宏《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

材料三近年来,人类逐渐步入了个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信息进行自由的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的自媒体时代。

中国的自媒体以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主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摘编自张爱军、秦小琪《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民间报刊的变化,并说明民间报刊的积极作用。

(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中国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媒体发展的意义。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