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0275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井田开拓方式:

斜井开拓,倾向长壁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矿井采用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的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

局部通风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主通风机通风方法为机械负压抽出式通风。

关键词:

井田开拓;

矿井通风设计;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章矿井概况

1.1井田自然概况

1.1.1交通位置

银宇煤矿位于古交市西北7km,白家沟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梭峪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

东经112°

06′46″-112°

08′12″,北纬37°

58′11″~37°

59′10″。

矿区西距太佳公路约2.5km,距镇城底铁路专用线约3.5km,与太佳公路相连,交通方便。

银宇煤矿位于吕梁山脉关帝山东翼与云中山端交接处,属褶皱蚀中山区,沟谷发育,切割深度90~160m,地势总体为东北高西南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东部山梁,标高为1327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标高为1130m,最大相对高差197m。

1.1.2河流水系

本井田地表水系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只发育一些较小的沟谷,这些沟谷平时干涸,遇暴雨或大雨时形成洪水,井田北部沟谷向西北,南部沟谷向西南汇入汾河,井田东部沟谷向东汇入后背沟,再向东南汇入矾石沟,矾石沟向南汇入汾河,属汾河水系。

1.1.3气象及地震情况

区内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内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干燥。

多年平均气温9.6℃。

全年无霜期120~180天,每年11月底霜冻,翌年3月初解冻。

最大冻土深度80cm,年均降水量为426.1mm,大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2093.8mm,为年均降水量的近5倍。

1.1.4矿井供电

银宇煤矿在本矿区西北约1.0km处建有35kV变电站一座,站内设2台20MVA变压器,有10kV出线间隔;

该35kV变电站双回路电源,分别引自火山35kV变电站和镇城底110kV变电站35kV不同母线段。

两变电站均能满足本矿生产用电量的要求。

在矿井工业场地建有10kV变电所1座,两回10kV电源分别引自本矿区35kV变电站10kV母线段,导线型号均为LGJ-150mm2,输电距离约1.0km。

两回电源线路一回工作,一回(带电)备用。

当一回线路故障时,另一回仍能保证全矿井负荷用电。

1.1.5矿井供水

地面供水水源:

银宇煤矿已与古交市梭峪乡白家沟村民委员会签订了供水协议书,主井工业场地生产和生活用水由古交市梭峪乡白家沟村提供。

井下供水水源: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0m3,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7.09m3t。

属于低瓦斯矿井。

1.3.7煤尘爆炸性及自燃倾向性

井田内4、8、9号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均为Ⅱ类,为自燃煤层,煤尘均有爆炸性。

1.3.8地温、地压

矿井生产过程中观测,未发现地温异常现象,本区属地温正常区。

1.4井田水文地质

1.4.1地表水

井田内无常年性流水,只发育一些较小的沟谷,这些沟谷平时干涸,遇大雨或暴雨常发洪水,水流以井田东部山梁为分水岭,东部向东南汇入矾石沟,再向南汇入汾河,西部向西南、西北汇入陵足沟,再向南汇入汾河。

1.4.2井田主要含水层

1.4.2.1中奥陶统灰岩岩溶含水层

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下马家沟组(O2x),上马家沟组(O2s),峰峰组(O2f)。

与矿井充水关系最大的是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梭峪勘探区西界外分布奥灰的大面积露头区,据矿区资料,上马家沟组下段(O2s1)厚19.61~41.96m,一般20m,岩性多为角砾状泥灰岩;

或夹薄层石灰岩,为一隔水层段。

中段(O2s2)厚71.29~157.00mm,一般120m,岩性为厚层石灰岩,厚14.25~48.80m,岩溶不太发育,为一弱含水层;

上段(O2s3)厚49.24~118.97m,一般60m,岩性以厚层石灰岩为主,一行贿受贿裂隙岩溶发育,为主要含水层段之一。

峰峰组下段(O2f1)厚10.02~59.09m,一般25m,岩性为角砾状泥灰岩夹石膏层,为一隔水层段。

上段(O2f2)厚23.94~69.81m,一般60m,岩性为厚层状石灰岩夹泥灰岩,石灰岩岩溶发育,邻区钻孔中曾见有1m高的溶洞,该段为主要含水层之一。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水位标高840m左右,富水性中等。

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为395.84mgl,总硬度13.94790德国度,酸度0.2045mgl;

碱度3.8782mgl,总固形物285mgl,PH值7.81,属于弱碱性,微硬水,水质清澈,透明无味,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本含水层为井田主要含水层。

1.4.2.2太原组砂岩、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

含水层由L1、K2、L4三层灰岩及其间的中~粗粒砂岩组成,含灰岩段20~27m,平均23m左右,L1常变为泥灰岩,层位稳定,厚度2.08~2.50m。

K2质纯,厚度1.00~3.16m。

L4层位稳定,厚度1.08~2.95m。

由于埋藏较深,井田内灰岩裂隙及岩溶均不甚发育,富水性弱。

据勘探资料,水位标高1070.99m。

1.4.2.3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本组较稳定的砂岩是03号煤上部的中砂岩,其次为K3砂岩。

K3砂岩厚度变化化大。

据梭峪勘探区在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混合抽水试验水位降低19.31m时,单位涌水量0.044Ls·

m;

平均渗透系数0.146md;

水位标高1104.16m。

属弱含水层。

1.4.2.4石盒子组砂岩裂隙水层

据勘探资料,原梭峪区有8个孔在下石盒子组涌水,有15个孔不返水,钻孔单位涌水量0.0042~0.0174LS·

m,渗透系数0.00022~0.20md,水位标高1006.23~1102.09m,水质属重碳酸硫酸钙镁型。

1.4.2.5上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全新统、中上更新统含水层

上第三系上新统地层主要分布在沟头和沟谷两侧,岩性主要为红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含水层以砂砾石为主,红土中也有垂直裂隙,含有一定地下水,但水量很小,一般单泉流量<1.0Ls,属弱富水含水层。

第三系第四系砂砾岩含水层多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分布不广,富水性弱。

1.4.3隔水层

1.4.3.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隔水层

太原组、山西组地层中所含的泥岩、砂质泥岩为上覆含水层的相对隔水层,单层厚度0.5~10m,呈现状分布于各灰岩、砂岩含水层之间,减弱或阻隔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1.4.3.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隔水层

本溪组厚度为23.92m,为一套以泥岩、粘土岩、铝土岩为主,夹薄层石灰岩和粉砂岩的地层,区域上分布连续稳定,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隔水性好,为煤系地层良好的隔水底板,隔断了其上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1.4.4充水因素分析

1.4.4.1构造对矿床充水作用的影响

本井田构造中等,井田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倾向南东,倾角9~14°

,井田西北部发育二条正断层,断距4~5m,井田西边发育一正断层,断距25~30m,正断层多具导水性,开采正断裂面附近时有突水的可能性。

同时要注意隐伏构造对煤矿开采的影响。

1.4.4.2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动态关系

地下水与地表水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一般地表水发育时,则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加,地下水量增大。

尤其是洪水期过后的1~2个月。

矿井淋水明显增加,说明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明显,另一方面矿坑外排水增加地表水的流量。

1.4.4.3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1)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井田外围北部有奥陶系灰岩大面积裸露,是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区,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岩溶地下水接受补给后,由西北向南运动,最终排向晋祠泉。

本井田属岩溶水迳流区,水位标高840m左右;

其排泄除晋祠泉排泄外,近年来人工开采也成为其主要排泄方式之一。

2)碎屑岩类裂隙水及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裂隙水的补给主要是基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与地表水接触地带,可接受其侧向补给后一般沿岩层倾斜方向运动,排向南东,在地层切割深处往往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另外人工开采和矿坑排水也是其排泄方式。

3)松散岩类孔隙水

其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接受补给后,一般沿沟谷向下游运动,流向与地表水基本一致,其排泄方式附后蒸发排泄外,主要是人工开采或补给下伏基岩裂隙含水层。

1.4.4.4可采煤层充水因素

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是2+3、4号煤层,其直接充水含水层是山西组和下盒组砂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小于0.044Ls·

m,属弱富水性含水层,补给条件差,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

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是8、9号煤层,该层煤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三层石灰岩,富水性不均,一般富水性差。

局部裂隙发育段富水性中等,对生产有影响,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中等。

井田内富水性中等的是中奥陶统岩溶含水层,其水位标高为840m,井田内9号煤层东南部,最低标高为990m,高于奥灰水位,对生产无影响。

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

1.4.4.5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量与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类比法预计矿井涌水量。

据矿方提供资料,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后生产能力0.6Mta,矿井正常涌水量30m3=Qr(KlLHBγCK2)

式中:

Qr——工作面日产量,8号煤层采掘工作面年产量为0.6Mta,按330d计算,Qr=1818t;

Kl——工作面正规循环率,K=0.8;

K2——截割有效系数,K2=0.95;

L——工作面长度,L=150m;

H——工作面煤层厚度,H=3.5m;

B——循环进尺,B=0.6m;

γ——煤的容重,γ=1.40tm3;

C——工作面平均回采率,C=95%

n=1818(0.8×

150×

3.5×

0.6×

1.40×

0.95×

0.95)=5.7,取整数n=6   

(5)采煤机割煤方式

采煤机双向割煤具有辅助工序少,采煤速度快,工序紧凑,工时利用率高及生产能力大的优点,因此工作面采用双向割煤方式。

采煤机在工作面的进刀方式,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工时利用率以及采煤机效能的发挥。

为减少工作面人员工作量,设计采用端部斜切进刀方式,进刀割煤长度30m。

工作面采用4班作业,3班生产,1班准备。

①采煤机计算割煤速度

Vc=n(L+30-Lc)(KcTd-nTc)

Vc——计算割煤速度,mmin;

n——工作面日循环数,n=6;

Lc——采煤机总长,Lm=9.3m;

30——进刀割煤长度,m;

Kc——采煤机平均日开机率,K=0.6;

Td——工作面日生产时间,Td=1080min;

Tc——采煤机进刀停顿时间,Td=2min。

Vc=6×

(150+30-9.3)(0.6×

1080-6×

2)=1.61mmin

②采煤机计算循环时间

T=(L+30-Lc)Vc+Tc

T——采煤机计算循环时间,min;

Lc——采煤机总长,Lm=9.3m;

Vc——采煤机计算割煤速度,mmin;

T=(15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