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9479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96876Word文档格式.docx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

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

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

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5、术后嘱患儿平卧,并使穿刺针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漏出。

6、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第二节骨髓穿刺术

【目的】

(一)诊断方面:

各种白血病、原发性贫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面:

作为药物或多量液体的输入途径。

如葡萄糖、生理盐水、血浆、血液、骨髓、青霉素等药的输入。

(一)血液病时观察骨髓以指导治疗。

(二)急性传染病、败血症或某些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病等,当诊断需要时,可作骨髓液细菌培养或涂片找寄生虫。

(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禁忌症】

血友病者忌骨穿。

【操作步骤】

(一)髂前上棘穿刺:

其优点为此处骨面较宽平,易固定且安全,唯骨质较硬,施术时较费劲,此部位最常用。

1)病员仰卧,有明显腹水或肝脾极度肿大致腹部非常膨隆者,可取半侧卧位。

2)在髂前上棘后约1cm处为穿刺点,用2%的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3)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深达骨膜。

4)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于离针尖1.5cm处。

5)操作者左手食、拇指固定于髂前上棘面侧,捏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边旋边推进约1.5cm,一般可达骨髓腔。

否则,可谨慎再钻入少许,拔出针芯,以10ml注射器吸取骨髓液约0.2—0.3ml,制髓片5—10张。

如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而抽不出骨髓液时,可能因针腔被骨屑或骨膜片堵塞,此时可重新插上针芯,再深钻一些或旋90°

或270°

,见针芯有血迹时,再试抽取。

6)取得标本后,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并拔出,以手指按压2—3分钟,盖上消毒纱布,并以胶布固定。

(二)髂后上棘穿刺:

其优点为术者在病人背后操作,可使病人减少恐惧;

此处骨松质较厚,骨髓液量多,不但穿透机会少,且易成功。

病人俯卧或仰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骶骨两侧;

或以髂骨上缘下6—8cm、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穿刺方向应与背面垂直并稍向外侧倾斜,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三)脊椎棘突穿刺:

其优点为安全且可减少病人恐惧,缺点为穿刺点面积太小,不易准确刺入。

病人取俯卧或前伏姿势或反坐于椅上(同坐位胸穿),穿刺点在第十一、第十二胸椎、第一、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顶点或旁侧。

注意穿刺方向因部位而异;

如穿刺点为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顶点,穿刺针应与脊柱成45°

—60°

角(因该二棘突在病人站立时向下后方);

如穿刺点为第一腰椎,则可与脊椎垂直刺入;

如穿刺棘突旁,当与棘突成45°

角,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四)胸骨穿刺:

优点为骨面平薄,骨髓液较丰富,能比较正确地反映骨髓增生情况,当其它部位穿刺失败时,可尽量采用此法。

缺点为其后方有心脏和大血管,手术不慎,危险较大,且易引起病人恐惧。

病人取仰卧位,用枕头将胸部稍垫高。

穿刺部位在第一或第二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针尖长度应固定在1cm左右(小儿0.2—0.6cm),左手食、拇指按定胸骨两侧,右手将针垂直刺入穿刺点皮肤达骨膜,然后使针与胸骨成30°

—45°

角慢慢旋入骨内,用力勿过猛以免穿透骨内板,待针尖阻力减低,即达髓腔,再旋穿刺针尖斜面向下,进行抽吸。

注意穿刺深度最多不可超过15cm,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注意事项】

(一)术前应作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二)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溶血。

(三)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四)涂片时抽吸髓液量勿过多,以免被周围血所稀释,若同时得作细胞计数或培养者,应在涂片抽液后,再次抽1—16ml,不可两次做一次抽吸。

(五)骨髓液抽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凝固使涂片失败。

第三节腰椎穿刺术

【目的】

主要诊断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

【适应症】

1)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惊厥或昏迷),需要抽取脑脊液作诊断者,脑膜炎治疗过程中,需动态观察脑脊液改变以判断疗效者。

2)鞘内注射药物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浸润(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

3)对某些病除抽取脑脊液作常规化验培养,测定颅内压力,同时可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出血阻塞等。

1)对于颅内压力明显增高,尤以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不宜穿刺,以免穿刺时突然放出脑脊液导致脑疝的危险。

若因诊断或治疗,必须进行穿刺时,应先用脱水剂,以减轻颅内压。

放液时,宜先用针芯阻慢脑脊液滴速,放出少量(一般约放1—1.5ml)供化验用的脑脊液后即行拔针。

2)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者。

3)休克、衰竭、病情危重者。

【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侧卧,背部与床边呈垂直平面,助手立于操作者对面,左手绕过窝使下肢向腹部屈曲,右手按其枕部与颈后,使头向胸部贴近,双手抱膝,使锥间隙扩张到最大限度,以便于穿刺。

2)定位:

一般选择第3~4或第4~5腰椎间隙(成人可选第2腰椎间隙)。

婴幼儿因脊髓末端位置较低。

穿刺点可在第4~5腰椎间隙。

3)步骤:

局部皮肤消毒,铺以消毒孔巾,在穿刺部位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注射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切勿将普鲁卡因注入椎管内(新生儿及小婴儿可不必局部麻醉)。

操作后以左手拇指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新生儿及婴幼儿可用短斜面的静脉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垂直刺入,经过皮下组织后,可将针头略指向病儿头端方向继续进针,经韧带到硬脊膜腔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

刺入深度,儿童约2—4cm,然后将针芯慢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自动流出,测定滴速及压力,并留标本送验,然后将针芯插上,拔针后盖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术后应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发生穿刺后头痛。

4)动力试验:

如疑诊椎管阻塞时,可做动力试验:

当穿刺成功有脑脊液流出时,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压迫患者一侧颈静脉约10分钟,正常压迫后,脑脊液压力应立即上升为原来的一倍左右,压力解除后,脑脊液压力在10—20秒内迅速降至原来的水平,称动力试验阳性。

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不升高,则为动力试验阴性,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

若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压力后又缓慢下降或不下降,则该动力试验也为阴性,表示有不完全阻塞。

【注意事项】

如放出脑脊液含有血色,应鉴别是穿刺损伤出血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在脑脊液流出过程中血色逐渐变淡,脑脊液离心后清亮不黄,后者脑脊液与血均匀一致。

第四节胸腔穿刺术

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状和预防胸膜粘连2适应症

(一)抽液帮助临床诊断,以明确病因。

(二)放液:

1)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积液过久不吸收或发热持续不退者;

2)肺炎后胸膜炎胸腔积液较多者;

3)外伤性血气胸。

(三)胸腔内注入药物。

【操作方法】

(一)对精神紧张的病员,在胸穿前半小时给小量镇静剂或可待因0.03g,嘱患者术中避免咳嗽和转动。

(二)嘱病员反坐在靠背椅上,面朝椅背,双手平放在椅背上缘,头伏于前臂上。

病重不能起床者,取半坐半卧位,可行侧胸穿刺。

(三)可选择胸部叩诊最实的部位为穿刺点。

如有大量积液,可任选肩胛骨下第七至第九肋之间隙、腋中线第六或第七肋间隙、腋前线第五肋间隙。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波检查决定。

(四)以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术者须戴口罩及无菌手套,盖上消毒洞巾,然后在穿刺点肋间的下肋骨上缘注入适量的1%普鲁卡因溶液,深达胸膜。

(五)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住穿刺点皮肤,将针尾套上有橡皮管和附有钳子的穿刺针沿肋骨上缘慢慢刺入,待觉得胸膜壁层被穿过,针头抵抗感消失后,取注射器接于像皮管,除去钳子,抽吸胸腔内积液,盛在消毒量杯中,以便记录和化验。

(六)放液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一)放液不要过多、过速,一般第一次不要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要超过1000ml,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够。

(二)穿刺和抽液时,应随时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三)术中不断观察病员,如发现头晕、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和剧烈疼痛、昏倒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泡沫状痰等抽液过多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

第五节膀胱穿刺术

【膀胱穿刺术适应症】

1.急性尿潴留导尿未成功者。

2.需膀胱造口引流者。

3.经穿刺采取膀胱尿液作检验及细菌培养。

【膀胱穿刺术方法】

1.穿刺前,膀胱内必须有一定量的尿液。

2.下腹部皮肤消毒,在耻骨联合上缘一横指正中部行局麻。

3.选好穿刺点,以穿刺针向后下方倾斜刺入膀胱腔内。

拔出针芯,即有尿液溢出,将尿液抽尽并送检。

4.过分膨胀的膀胱,抽吸尿液宜缓慢,以免膀胱内压减低过速而出血,或诱发休克。

5.如用套管针穿刺做耻骨上膀胱造口者,在上述穿刺点行局麻后先做一皮肤小切口,将套管针刺入膀胱,拔出针芯,再将导管经套管送入膀胱,观察引流通畅后,拔出套管,妥善固定引流导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