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9442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Word下载.docx

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

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

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

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

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四、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师设疑)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

(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

“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

自己 

大段:

仔细 

以为:

以……为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1、大路、小路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

天理

小路:

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

自然存天理

贤人:

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

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

“现在应当读什么书?

”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

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

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

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

(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

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

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

天理、人欲

第三则:

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

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

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

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

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

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

钱的主人很快明确:

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

了 

检察机关查明:

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

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

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

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

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

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

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

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

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