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9385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河村安置点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1区位关系

2.1.1天福镇区位

天福镇位于蓬溪县县域西北边缘,涪江东岸,距县城赤城镇26公里,西北与射洪县接壤,东与常乐镇和回水乡毗邻,南与群力乡和红江镇交界。

全镇幅员面积43.6平方公里,共辖20个行政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辅以工业、商业,集“农、工、贸”为一体的综合型乡镇。

2.1.2方河村区位

方河村属于先林片区,位于天福镇镇域东南角,东临三关村,西接赵家沟村,北靠郑家沟村,南与群力乡相连,西北距天福镇镇区约8公里。

同时,绵遂高速自西北向东南从村域东北部经过,另有一条村道从村域中部穿过,连接周边村庄,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现支柱产业为粮食种植业。

2.1.3安置点区位

规划安置点位于方河村村域南部,村道沿线,规划总面积约0.66公顷。

有村道由南向北自规划区中部穿过,与村委会和周边村庄联系十分便利。

2.1.4自然条件

基地地处川中浅丘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

第3章安置点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

3.1现状用地分析

本次规划用地结合现状,依据少占耕地的政策,选择地理位置较好的缓坡区作为安置点建设用地。

总用地面积约0.66公顷,现状建设用地约0.05公顷。

现状用地主要以水田和旱地为主,有少量草地、林地。

基地地形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分布。

目前有村道自南向北从规划区中部通过,道路路面已进行硬化,向南可达三关村,往北可至赵家沟村,对外交通联系较为便捷。

此外,规划区外北部,村道东侧有一处变压器,电力接自10KV天福线。

规划范围内现有一处现状建筑,位于规划区中部,南北向村道西侧,为一层的砖结构住房,建筑质量一般。

3.2场地分析

3.2.1场地形态

项目地块用地受周边山体走势和用地归属限制,场地呈现不规则的“矩型”形态。

3.2.2地形分析

1)高程

从现状高程分析来看,用地现状最高点位于规划区东南部,标高为351.31米,最低点位于规划区西北部,标高为339.18米,最大高差约12.13米。

场地地势总体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分布。

同时,现状南北向道路东侧沿线有2-3米高的堡坎,整体地势较为复杂,用地较为局限。

2)坡度

规划区内地势东高西低,整体呈阶梯状形式。

除了现状道路两侧由于有堡坎,坡度较大,最大超过了37%,其余80%以上用地坡度在9.0%以下。

3)坡向

根据用地现状坡向分析,规划区坡度朝向主要以西向和西南向为主,用地朝向一般。

总体来说,区域内部分地形坡度相对较大,但进行少量土地整理能满足开发建设条件,适合开发建设。

3.3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情况分析

规划区通过南北向村道与周边村社联系,村道为水泥路面,路面宽约2.5-3.0米,质量较好,路况优良,通达性较强。

现状水源为地下水,采用凿井的方式供水,水体质量较好;

排水方式为散排,雨水直接排入周边地势低洼的小溪沟,生活污水除部分进入村民自建的沼气池进行发酵外,其他农户均未作处理,自行排放,无排水处理系统;

电力电讯已通,均采用架空方式敷设,电力来源于规划区外西部10KV天福线接至用地北部的变压器;

现状能源主要为电力及沼气,未统一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

无统一的垃圾收集点,采用传统焚烧的方式进行简单处理。

规划区内现无公共服务设施,无集中活动场地。

但地块紧邻村道,为周边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现状人居环境情况分析

由于规划区现状用地东侧临山,西面河流,用地内仅有一处建设用地,且居住人口较少,空气及水体等污染程度较低,生活环境相对较好。

规划区范围内以及四周的房屋建设缺乏统一性。

村民的住房为自发建设,房屋布局不合理,未考虑通风、采光、疏散等要求,比较凌乱,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和特色。

3.5居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分析

该安置点规划以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村民安居问题为主。

规划安置点的整体品质、新建建筑质量、基础设施的配套等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也是居民关注的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以方便居民生活生产为宗旨,配套相关服务及基础设施,使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安居乐业的幸福。

3.6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形整体呈阶梯状形式,较为复杂,若作为安置点规划,需要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场地填挖方。

2)规划区内部及周围的现状建筑缺乏统一性,比较凌乱。

3)公共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

规划区内缺少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提高人居生活质量,需完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4)环卫设施缺乏,污水及垃圾处理采用传统方式,处理率较低,随着住户的增多,需更谨慎的安排环卫设施。

第4章规划总则

4.1规划依据

4.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4.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

4.1.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1.4《四川省新村(安置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4.1.5《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4.1.6《《蓬溪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办法》》

4.1.7《蓬溪县2012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4.1.8《遂宁市蓬溪县天福镇总体规划》(2009-2025)

4.1.9其他相关法律、规范及文件

4.2指导思想

4.2.1规划立足以迁入居民为核心,旨在完善安置点各种基础设施,以保证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从多角度科学规划。

4.2.2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科学分析、整合资源、依靠群众、搞好治理、规范建设是本次规划的宗旨。

4.2.3构建“环境整洁、设施完善、风气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型居住小区。

4.3规划原则

4.3.1保护耕地和节约资源的原则:

与《遂宁市蓬溪县天福镇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控制安置点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保障耕地不被占用。

4.3.2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布局安置点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安置点布局水平和规划水平,突出蓬溪安置点民居特色。

4.3.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新村建设契机,实现安置点优美的人居环境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提供可持续开发的条件。

4.3.4可操作性原则:

尊重农村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和地方建筑材料,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实施动态的分片建设,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4.3.5以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

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规划安置点空间布局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4.4规划目标

以实际条件为基础,以合理安置居民为目标,实现居民安居乐业。

通过科学、客观、全方位分析评估安置点用地的综合条件,打造制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

让该安置点为内部居民创造舒适、优雅的居住、生活条件。

第5章安置点定位与规模

5.1安置点发展性质

规划安置点性质体现为以宜居生活为主导,以方便生产为目标形成新型安置聚居点。

5.2安置点发展定位

通过对方河村现状经济、社会条件的评价与分析,结合《天福镇总体规划》,利用自然地形条件以及丰富的生物要素发展白芷等中药种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安置聚居点,促进方河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3发展规模

安置点规划范围内共22户,全为新建居住建筑,拆除现状用地内仅有的1户建筑。

第6章用地布局规划

6.1居住用地

本规划区以居住建筑用地为主。

住宅建筑控制在1-2层,容积率在0.54以内。

居住配套设施包括村办公室、医疗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公共活动场地、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

用地应按本规划的要求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

居住用地面积合计为0.20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52.64%,人均建设用地约26.32平方米。

6.2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为规划区中部,村道西侧的公共服务中心,面积为0.03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7.89%,人均建设用地约3.95平方米。

6.3广场用地

广场用地主要是公共活动场地,是为整个新村居民提供健身、娱乐活动的。

规划将公共活动场地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而设,以便村民到达。

广场用地面积为0.02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5.26%,人均建设用地约2.63平方米。

第7章建筑平面布局规划

7.1规划理念

7.1.1分台式建筑布局

安置点现状地形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分布。

且地块内建筑仅有一户,规划本着尊重现状、与区域协调的原则,在减少土方量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在最少挖填方量的情况下将整个规划区用地由西向东分为两个台地进行布局,每个台地高差约1.0—2.0米。

7.1.2梳理安置点肌理,打造开敞的平行式布局空间

根据安置点现状地形条件,规划区内部建筑均朝向村道和规划的南北向车行道,即靠山面水,使其整体形成开敞且丰富的平行式空间。

7.1.3合理配套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为舒适生活、方便生产,根据场地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7.1.4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通过合理的空间尺度,变化的空间序列,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优美的景观,完善的设施配置等,为居住在此地的居民提供宜人的环境。

7.2总体布局规划

7.2.1规划布局

本次规划在分析现状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最大限度结合并利用了地块原有台地地形,同时注重地块的原生态及新秩序间的相互协调。

将规划区东侧山林地的森林资源引入规划区内部,以景观廊道构成山林绿地的渗透感,并与西侧水域相连,形成依山就势,背山面水,收放自然的舒适空间。

结合用地的自身条件,规划区建筑采用平行式空间布局模式,沿道路分成两排,由西向东逐渐抬高,以此增加规划区的序列感、开敞性与错落感。

同时,保证每栋建筑有合理的布置空间,更使整个安置点空间呈现自由丰富的层次感。

规划区域内因地形而形成、房屋间距等因素形成的大面积空闲地,作为安置点内部居民菜地,提高安置点环境质量。

建筑平面布局尊重地形现状,尽量减少挖填方工程,减少拆迁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