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全国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名师精品资料Word下载.docx
《整合全国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名师精品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全国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特色总结名师精品资料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①本科教育:
一是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加强通选课建设,实现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推行双学位和辅修制度,设立暑期学校,开展海外交流、联合培养项目,探索以宽厚培养为特点的元培模式,加强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等,形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良好格局。
②研究生教育:
调整学制,按学术型、应用型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
重点资助建设一批学位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国家-学校-学院-导师”多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机制,通过联合培养、英文项目、国际会议资助等多渠道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大力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水平,推进全国优博推荐工作,提升研究生人才整体质量。
3、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利用学校、政府、企业、专家、校友等各方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
如开展“青年创业大讲堂”和“多元化创业新路线”等系列讲座、沙龙;
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解析和实务指导”讲座;
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设立创业基金每年为5支团队提供约10万人民币的资助;
连续10年举办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成果孵化帮助等。
通过上述一系列教育和活动,学生创业领域和方向日趋多元化,创业热情不断高涨。
4、以教育客观规律为出发点,实现育人机制的科学发展。
①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理论研究等方式初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②重点指导与帮扶。
一是对党员骨干、家庭经济困难、有就业障碍、少数民族以及意向去西部、城乡基层、自主创业的重点人群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库。
二是为特殊群体提供“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进行一次深入谈话、提供一次就业信息、实施一次组织推荐、报销一次求职费用”等帮扶措施。
③提供个性化服务。
打造学生职业发展导师、生涯发展辅导师和职业发展志愿者三支力量,通过一对一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业、职业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5、以就业调查研究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机制的创新改革。
针对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京津塘等地区展开就业调研,拓展就业市场;
建立用人单位、校友和在校生三方需求和评价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定期通过座谈、电话、问卷等形式了解社会需求变化和对人才培养的意见,注意将研究成果反馈到招生、教学、培养环节,实现各环节良性互动。
清华大学:
工作特色:
引导毕业生勇于担当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1、清华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优秀人才,为基本办学理念和根本育人使命。
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环节,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成为清华毕业生坚定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勇于担当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清华的主流就业文化和自觉就业选择。
2、学校提出的“就业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神圣使命”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业工作、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相互反馈、相互推动,共同形成全员全程开展就业工作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3、学校建立了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使毕业生具有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以“平常人心态,承担不平凡社会责任”的意志品质。
4、学校将信息化作为加强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学校就业信息网成为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就业管理工作平台、职业辅导资源平台和就业工作交流平台为一体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
学校牢记国家重点大学的责任与使命,立足本校,服务全国,将信息网面向全社会公开,使得就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
中国人民大学:
1、将办学传统、学科特色融入人才培养与就业中。
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方案,增加选课自由度,设立科研学分,鼓励学生知行合一。
2、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提供良好的创业孵化条件。
2009年,建立学生创业园,并设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通过项目评估的毕业生创业企业提供“零成本”创业孵化服务。
包括:
提供孵化服务专员;
免费提供400多平方米的写字间集中办公;
配套公共设施服务;
提供公共前台、公共财务等软服务项目;
提供各项扶持资金的申报,开通多项资金融通渠道等。
2009年举办首届学生“创业之星”大赛。
33支参赛团队中有9支获准进驻学生创业园。
3、高度重视,创新思路,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①举措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
专门出台文件,通过开展政策咨询周、举办基层单位及村官座谈会、基层就业活动月、实地考察基层工作等活动以及承诺考研加分、给予物质奖励等政策优惠,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由追求“三高三大”向“行行建功、处处立业”转变。
09年有299人到西部、基层就业。
②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
创立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工作联谊会制度,开拓并巩固良好的就业市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③建立就业调查体系,实时追踪就业动态。
理论研究成果颇丰。
编纂《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状况白皮书》。
建立较完备的就业调查体系,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就业中期调查”、“新生职业规划调查”等十多项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充分掌握学生动态,适时调整政策。
④提供困难学生帮扶与援助。
设立“华民慈善基金会”就业援助项目,为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每人提供5000元就业补助。
北京交通大学:
一是建立完善就业与培养、招生联动机制,将就业纳入质量工程,围绕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
①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学科优势,恢复五大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材内容,为国家轨道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输送大批紧缺人才。
②确定拔尖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把职业环境引入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③200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教学实验室通过实验内容、实践内容、科研训练、能力培养、学科竞赛等模式向学生全面开放,每年受益学生千余人次。
二是积极落实“彩虹助力”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计划,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专项资助、特殊推荐等六项措施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就业。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求职费用;
对于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组织参加素质拓展、职业能力训练营等活动;
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加强实验室教学和实习环节,强化专业操作能力训练;
对于学习综合排名后10%的学生,加强班主任、导师督导工作,帮助顺利完成学业。
2009届共有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930人,917人落实就业,就业率98.60%;
登记零就业家庭毕业生8人,残疾毕业生2人,来自地震灾区的41人,均全部落实就业。
特殊群体就业比率高于学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水平。
三是采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项目、资金与政策“三个结合”,以“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中心”、“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为契机,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育。
通过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方案评估和创业项目扶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008年9月制定《北京交通大学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暂行办法》;
2009年4月,最先与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海淀分局共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中心;
5月成功举办了北京交通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拔大赛,28名2009届毕业生申报了18个创业项目;
10月正式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帮助项目成熟的毕业生成立自己的企业,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目前已有在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5家学生企业入驻创业园。
四是以“一网两平台三系统”为载体,建设交互式数字化多媒体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就业信息全天候、无缝隙、高效率传播,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把网络、手机、多媒体等信息手段融入就业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丰富完善自主开发的就业资讯网,推进签约管理系统、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就业指导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鼠标就业”加“手机就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作特色: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人才培养创新。
工作特色解释:
1、学校紧密贴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防科技工业“同风雨,共发展”,持续输送大批高素质毕业生到航空、航天等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建功立业,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国防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氛围。
2、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环境,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实践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创业教育活动,“双实双业”基地理念先进,保障到位,实效明显。
北京化工大学:
1、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①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
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类研究生,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之后到企业从事工程研究。
调整应用型研究生的评价标准,编写符合工程实际的专业课教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②强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组织协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
在化工、材料、机电、自动化等优势学科试办订单式培养的工程人才班,制定专门培养计划。
2、依托学校资源优势,稳步推进创业教育。
①完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将学生创业与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实践环节、创业竞赛、创业咨询辅导等环节,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第一、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
②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1-2年免费场所;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
③学校科技园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创业风险资金,提供创业资金保障。
3、实行本科专业“末位淘汰制”,根据就业状况适当调整专业。
对于生源质量差、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科研水平不高、不是学科整体架构必需的专业,采取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停止招生等措施。
4、全员化就业工作与科研相结合。
根据科研工作特点,动员和引导导师紧密贴近社会需求,合理调整学生培养方向,将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
5、注重困难群体帮扶。
设立专项就业帮扶助学金;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提供部分资金支持;
推进“四个一”计划,即一个学期、一名教授必须为一名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提供一次就业机会;
引导贫困学生建立回馈社会的观念,加强德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适应中国开放型经济需求,造就大批国际化精英人才。
1、学校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能够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加大国际化的实习实践活动、国际文化交流等元素,加大国际化的学生来源及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整体设计、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使学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