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8359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元昊

  兴庆

  27被蒙古灭

  金

  女真

  115年

  阿骨打

  会宁

  34被蒙古灭

  南宋

  127年

  赵构

  临安

  6年被元灭

  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寇准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1005年,澶渊之盟的内容:

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澶渊之盟的评价: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疆贸易市场。

  评价:

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辽与西夏如何像汉族人学习:

奖励垦荒,学会农耕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

模仿汉字结构,创造契丹和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

用汉字铸造钱币。

  榷场:

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这“靖康之变”标志着北宋灭亡。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

  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1127年,赵构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

  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

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1140年,在郾城打败金军,取得郾城大捷。

  岳飞等人领导的南宋军民抗金斗争的意义:

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出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的憎恶。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的目的是:

为了适应对先进的中原农耕地区的管理,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内容:

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女真人南迁至中原;

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等。

  南北宋的共同点:

①给少数民族纳岁币②两宋时都存在:

金、西夏。

③都被少数民族消灭。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两宋的总体经济状况

  农业

  表现

  占城稻种植面积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原因

  劳动力大量增加;

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如北宋时,秧马是农民插秧时使用的工具。

  手工业

  煤

  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开采量居世界。

  铁、铜

  质量、产量皆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制瓷业

  五大名窑:

官窑、哥窑、定窑、汝窑、钧窑。

瓷都是景德镇。

  陶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为“瓷之都”。

商业

  出现广告和商标意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镇的出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海外贸易

  可去朝鲜、日本,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周边国家的兴起与强大;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

④政府的鼓励政策。

  措施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设置四个市舶司:

广州、泉州、明州、临安。

  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全国大港。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南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

魏晋南北朝。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④历代人民群众对南方的不断开发⑤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

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士、农、工、商。

士人大多来自科举考试,工匠的身份相对自由,上任地位有所提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士农工商

  士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农

  大部分是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少部分是佃农。

  工

  身份相对自由,按照契约由作坊主支付工钱。

  商

  交纳商税,其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汴京城与唐长安城的区别:

①规模大,人口增多②贸易区域不受限制③贸易没有时间限制,出现夜市④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

瓦舍。

  宋朝的乡村生活

  物质生活:

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

  精神生活: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宋朝的城市风貌

  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

  瓦舍的出现意味着城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宋代城市风行的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称为蹴鞠。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铁木真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杰出首领。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文字。

  1271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统一全国。

  忽必烈的改革: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

专门管理x藏的是宣政院。

  经济方面

  推行重农政策,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设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作用

  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与元朝,x藏正式归中央政府管理开始于元朝。

  元朝统治带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民族政策

  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依次为: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回族的形成

  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由蒙古人、畏兀儿人、汉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构成。

  文化趋同

  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矛盾缓和,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多年。

  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可以重复印刷,保存方便,节省了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将磁化钢针支撑固定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用来指向,这就是指南针,也叫罗盘针。

指南针发明后很快用于航海领域。

南宋时,它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元代妇女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能够同时纺出三根纱。

松江地区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沈括是北宋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主要特点

  记载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

  司马光

  《资治通鉴》

  部编年体通史

  按时间顺序记载

  战国到五代1362年

  《资治通鉴》内容:

记载了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记事确实可靠,文字简洁生动。

它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为宗旨,记事确实可靠,文字简洁生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列表填写两宋时期三位词人生活的时期、词风特点、代表作。

  文学

  苏轼

  派别

  词风特点

  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豪放派

  豪迈奔放

  两宋之交

  词委婉含蓄,清新淡雅,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

  辛弃疾

  婉约派

  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词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代表作有《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元曲

  关汉卿

  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元朝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代表作《窦娥冤》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

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淳朴,为市民所喜爱。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