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8070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斯公式教案范文Word格式.docx

不是!

这太繁琐了!

是的。

老师也不是想让我们这样算吧?

那有没有简便算法呢?

学生(先迟疑,后肯定):

应该一定有简便算法!

那我们怎么办?

——看这些数字有什么特征!

对不对?

你们认真观察,好好想一想。

学生甲:

这是从1到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是啊!

那每一个数之间有什么特征?

学生乙(恍然):

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

非常好!

继续!

学生全体(迫不及待):

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

太好啦!

学生丙(兴奋而自豪):

其实我发现如果分别从首尾顺次取数并将对应的两个数相加,其和都等于101。

噢!

还可以这样看,大家说是吗?

学生全体(恍然、兴奋):

我知道怎样算了!

怎么算?

我们还是应该让这个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丙:

如果分别从首尾顺次取数并将对应的两个数相加,其和都等于101。

这样,共有50组101,所以,和就应该是101×

50=5050。

真是太好啦!

看来你们也都是“小高斯”啊!

不信吗?

让我们还原一下高斯的思维历程(板演)。

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让你求1+2+3+4+?

++8+9+10的和,你们能不能立刻算出来?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

55。

看来大家真的领悟了!

你们课余时间,还可以自己编一些类似的题目,做一做,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悟出一个规律。

由一些特殊的同类问题,归纳一般规律,这就是做数学的乐趣!

【案例解读】

或许,没有哪位小学数学教师不向学生讲这个故事,但通常只是让学生自己算一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或者,有些教师也会启发引导学生采取巧妙的算法,但没有系统而有条理地设计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情境,这样就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数学内涵和教育价值。

那么这个故事背后的数学内涵和教育价值在哪里?

从数学算理上分析,这里体现了高斯精妙的运算技巧——创造性地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实现加法向乘法转化。

从思维品质上分析,这里体现了高斯精美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变通性——追求算法简单;

思维的直觉性——数字内在和谐;

思维的概括性——寻找普遍规律。

进而,从数学的观念和意识上解读,这里蕴涵着高斯对数学的序的概念以及对称与守

衡特征的一种审美直觉和深刻理解,也反映出高斯面对看似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所表现的坚定信念和创造欲望。

无疑,充分挖掘数学历史题材的文化教育价值,让儿童追寻数学家的创造踪迹,这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极富启发意义。

显见,上面的教学设计实际是对高斯的思维历程进行了还原,而且,教学过程中贯穿的问题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整而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的数学内涵——知识、思想、方法;

而且也能充分领会数学的文化价值——信念、兴趣、情感、审美等。

在对高斯的思维历程进行了还原之后,教师还把问题做了进一步引申,并让学生自己去“玩一玩”数学,这实属精彩!

而最后的结语又从数学思想方法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渗透,这又实属难能可贵!

通过刚才这个案例的介绍和解读,我想每一名数学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数学教师要研究的东西很多。

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还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质的改变。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在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更应思考我们的教学。

要有我们自己的坚持,要有我们自己的反思。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对数学教学谈点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想作为数学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统一几个认识。

课程标准上点明:

数学教学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那就是说数学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

数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那就是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逻辑数学知识基础,还要考虑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现实的知识基础,从现实出发来组织教学。

数学学习归根到底是儿童自主的完成认知建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老师应该发挥组织、引导、合作、帮助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元的,不因该是一元的,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不断的改革。

反思现在的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有很多事情做过了头。

例如数学教学要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的人就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口号,这就过了头。

有一句名言,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即使是沿着正确的方向。

再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知识技能的训练,致使学生成绩过早出现了两极分化。

片面追求发散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和形式化,甚至有的课堂上,只是追求热闹,追求轰动效应,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如此等等。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分析现状,发扬成绩,改进不足。

本着这个想法我来谈谈我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问题。

过去导入新课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的,复习旧知之后,讲授例题,得出结论,组织练习。

现在导入新课,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的,情境创设之后,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探索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再解释应用拓展。

两种不同的课堂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导入方式:

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那么这两种导入方式各有什么利弊呢?

复习旧知识导入它的优势是能够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打实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顺畅,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单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来说,这种导入方式是好的;

但是这

种导入方式没有给提供学生自主检索有用信息与的机会,削弱了问题的挑战性,暗示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思维活动,这是它的弱点,换句话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那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有什么好处呢?

问题情境创设出来了,学生面对情境要自己搜集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它有两个缺点,第一个弊端:

有一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好,他的探索无法进行。

别人探索进行交流的时候,由于他的基础太差,别人的交流他也听不懂。

学习效果不好。

第二个弊端,如果处理的不好,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处于亢奋状态,一时转变不到数学内容的学习,偏移了教学目标,耗费了教学时间。

凡事都有利和弊,权衡利弊,我们一般情况下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那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怎样创设情境?

我谈四点。

1、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童话情境、数学问题情境。

所谓生活情境:

既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校与家庭生活,也有学生能够理解的社会生活,还有在这个基础上可提升的科学与社会常识。

这样的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

因此选择这么多的情境。

所谓童话情境:

童话情境对于大人而言是虚构的模拟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感觉是真实的,感兴趣的。

它有什么好处呢?

编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组织数学材料。

小猴子摘桃子,想摘多少摘多少,想放几筐,放几筐。

一切为了教学的需要,容易处理素材。

但是问题情境不等同于生活情境和童话情境,有些可以根据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有的人硬创设情境,说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坏了,想把坏的角配上,该怎样计算角的度数?

这样的情境太生硬。

三角形的玻璃本来就不多,即使坏了再买一块换上就行了吧,谁还单配那一点呢。

有的老师怎样创设情境的呢:

师说:

我们在学角的度量时,你们都量了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你们谁能说一下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学生说出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之后,

老师又说:

你们迅速算一下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内角和是多少?

学生算出是180°

老师说:

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它们之和都是180°

如果我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那它三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呢?

是固定的呢还是不固定的呢?

如果固定的话是不是也是180°

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进行研究。

你们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可能说画出个三角形,量三个角的度数。

师;

说这是一种办法

师:

下面我建议你们在小组内分分工,有的人画锐角三角形,有的人画钝角三角形,有的人画直角三角形,然后研究和的时候,除了用量角的方法,每个小组至少再想出一种方法。

下面开始活动。

这样的导入不同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吗?

另外教材上没有编写复习旧有知识的内容,但是不等于说课堂上就不可以复习旧有知识。

一般情况来讲,复习旧知识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分解新知识的要素,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不要局限于教材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层面,可以着眼点高一些。

例如教梯形的面积。

师:

我们已经研究过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你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的?

怎么转化的?

生说:

转化成长方形,用切割拼接的方法转化的。

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也学习过,三角形你们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怎么转化的?

生: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节课我们研究体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呢?

如果需要的话,课本的最后一页有梯形,你们可以把它剪下来研究。

这种导入,从思想方法上导入,这个着眼点就高。

如果你们的班基础不行,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用研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要实事求是。

2、要分析教材提供的情境对一节课的数学教学发挥的作用。

虽然每堂课的例题都创设了情境,但是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对这节课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有的只是起了引入新课的作用,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突破教学的难点。

先说起引入作用的:

三年级上册58页有一道例题,实验小学三年级3个班上学期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612元,平均每个班收入多少元?

学生会列出算式612÷

3。

这个例题有什么作用呢?

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至于如何计算,情境不再提供任何支持,只提供“敲门砖”的作用。

再说引领作用的:

一年级下册49页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创设的情境是汪汪乐园28本,海底世界4本,淘气历险记9本,咪咪学校8本。

有的老师这样设计

师;

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各种书有多少本?

你能提出哪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