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6713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最终版Word下载.doc

③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性);

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革命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1)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我们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理论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

4.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已浓缩的形式包括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3)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7.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动力。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

(2)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1)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是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2)意义: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要求人们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为现实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同时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联系起来;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指导意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予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

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

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

(1)原理:

①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反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反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⑤矛盾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14.意识的本质与能动作用。

(1)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能动作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要求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辩证统一起来.革命热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必需的,科学态度是尊重客观规律性所必需的。

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以科学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契机和脉搏,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3)正确发挥能动性:

①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决定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异同

异:

①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

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反映具有描摹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

③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具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同:

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1)

①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②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辩证关系:

①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