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6686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造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文档格式.doc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学习产生的机制有关,其中核心概念有三个,即联结、强化和模仿。

(一)联结。

实际上,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例如,受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人一提到“日本鬼子”一词,就会产生愤怒、痛恨的情绪。

(二)强化。

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模仿是习得的,它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通过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该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中学生的某些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并由此发展出相关解决策略。

例如:

为什么有些同学上课就喜欢出洋相或捣乱?

原因可能有很多。

但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很难成为好学生,从而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家长的肯定;

或者说得不到想得到的认可。

(二)而出洋相、捣乱反倒会让有一部分学生佩服,赢得自己的自尊,得到强化。

针对类似的中学生常见问题及对强化理论的认识就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可采取的相关策略有:

(一)着力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

1、每位教师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

2、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中学生;

3、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教育中学生具有勤劳、节俭、善良、尊老爱幼、乐观的生活态度;

4、遵循中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教育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小事当中。

(二)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气氛

1、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

2、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和睦的师生关系。

二、认知导向理论

人的行为过程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理解和解释的结论。

认知是人对外做出反应的能动性中介。

人要经对外的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三个环节才能形成对情境的解释结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

菲斯汀格提出了认识的冲突及整合的过程和机制。

(二)图式理论:

皮亚杰等认为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图式,包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知识、观念等在人对外行为中起着定向的作用。

(三)认同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弗洛伊德、塔吉菲尔等,其中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信念与行为方式赞同、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四)社会同一性理论:

塔吉菲尔认为在特定的群体中,包括在临时组织中,个人倾向于认同所在的群体,认为自己是群体内成员而形成归属感。

出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歧视”等认识和情感。

由这一理论可以发散出以下策略:

(一)开设相关讲座。

例如;

学校可以开设德育名师讲座、演讲家就德育问题进行讲座等为中学生提供理性的知觉环境。

(二)训练社会技能。

加强学生社交能力的训练使其懂得互帮互助品质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宣泄心理压力的渠道避免结成不良团体。

(三)强化法。

对良好行为的奖赏,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注意惩罚的运用,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大有裨益。

(四)培养中学生的移情能力。

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三、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的属性出发,解释人社会行为的心理根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角色是从戏剧中借用的术语,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用于指对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们规定或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是个大舞台,人们总是处于社会关系规定的地位之上。

不同的地位就有不同的身份,也就有一套社会规定的说话做事的行为模式(也称行为规范)。

相同身份的角色与对应身份的角色交往,只要按社会规定的角色行为模式行事,就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形成有序的社会关系。

以该理论为依据的策略有:

(一)教师应当注意多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而不鼓励那些不好的行为。

1、正确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1)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扬或给与奖励。

(2)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他们自己取得进步的过程。

2、要经常像学生提供好的榜样。

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为学生树立典型的正面角色,如雷锋和徐本禹等。

3、进行经常性的训练。

如:

角色扮演训练等可增强学生的各类角色意识,使学生加深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指个体用以衡量自身价值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的选择。

自我价值定向决定着个体指向特定对象和在特定情境中的自我体验和社会行为,也决定着个体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还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而决定其自我的发展方向。

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理性思维寻求事物的理由。

人是需要解释的动物,需要建构解释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内的内外世界的理由体系,并在其中找到自我和自我的意义。

自我概念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青年自我的发展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其典型特诊:

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谈到自我概念不可避免的要区分其与自尊的关系。

(一)相同点:

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关于自我的信念。

(二)不同点:

自我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感受和态度的整合。

是我们尝试向自己解释自己,以此来建构一个关于自己印象、感情和态度的图式。

自尊是一种情感反应即对于你是谁的评价(即自我评价)。

而自我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即关于你是谁的观念。

自我概念(自我的定义)和自尊(自我的价值判断)随着我们的成熟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和抽象。

自我概念是通过自我反省、社会交际和校外经验而形成的。

学生通过将自己与个人的(内部)标准和社会的(外部)标准相比较来发展自我概念。

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自尊与身体外表和社会接纳关系更加密切。

高自尊与较好的整体学校经历相联系,包括是学业和社会活动两方面的经历。

另外,性别和种族的定式、教师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呢?

对学生自己而言:

(一)要明确低自尊的原因和对自我重要的能力领域;

(二)提高自身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赞许。

对教师而言:

(一)要努力帮助学生成功;

(二)培养学生的应对技能,避免不必要的行为失范。

参考文献:

【1】﹒金盛华﹒(2011)﹒社会心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庆林,赵玉芳(2009)

【M】﹒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

重庆出版社﹒

【3】﹒贺新宇﹒(2007)﹒学校文化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简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3):

77-80﹒

【4】﹒孙健敏﹒(1992)﹒青少年价值观类型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3)﹒

【5】﹒汤志群﹒(1993)﹒中学生价值取向、自我监控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生活心理研究,(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