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3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1)《尚书•泰誓》:
“惟人,万物之灵。
”
(2)《荀子•非相》: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
“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
“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
“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
(2)皆为此义。
“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
“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
例句(4)、(5)。
(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
4秦代、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典雅规整,庄重美观,但运笔曲折,笔画繁复,不易书写。
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隶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捷易写,残留的篆法基本消失。
5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1)《荀子•荣辱》: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
(2)《论贵粟疏》: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韩非子•饰邪》: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4)《淮南子•说山》: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5)《论贵粟疏》: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6)《左传•宣公二年》:
“(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7)《论语•季氏》: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
“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
如例句(l)、
(2)、(5)皆为此义。
“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如例句(6)、(7)皆是。
“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
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6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1)《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孟子•离娄上》: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3)《荀子•非十二子》: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5)《报任安书》:
“行莫丑于辱先。
”(6)《论语•公冶长》: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相如,必辱之。
“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
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
“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辱。
如例句(l)、
(2)、(3)中“耻”都是意动用法。
“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
如例句(4)、(5)、(7)皆是。
例句(6)“耻”后面的宾语“之”为代词充当,但是这个代词指称的是事情,即对某件事情感到耻辱,“耻”仍然是意动用法。
7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哪几种趋势?
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四种趋势。
第一,纯表意字逐渐减少,表音字逐渐减少,形声字逐渐增多。
个体文字的构成,逐渐向意音文字发展。
用字中的假借字也在逐渐减少。
第二,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在不断地向1形·
1义·
1音的结构类型发展。
第三,古文字的构形系统的有序性在不断的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基础构件的构字率在不断的上升。
基础构字部件率的上升,表明汉字的结构体系向着有序化发展。
第四,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
8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1)《孟子·
滕文公下》:
“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
(2)《荀子·
天论》: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
言语》: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完”、“备”都有完全的意思,但是“备”侧重数量。
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
如例句(l)、
(2)皆表此义。
“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
如例句(3)、(4)皆是。
以上四句例句中的“完”、“备’一词不可以对换,因为对换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这两个词对举使用时,其区别就更加明显,如例句(5)中的“完”、“备”二词不能互换就证明了这一点。
9什么是简帛文字?
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省称,竹简是经过加工用以书写文字的竹片,木牍是加工过用来书写文字的木板,二者合称简牍。
缣帛是丝织品,古人也用它来书写文字。
这种书写在竹简、木牍与缣帛上的文字,被统称为简帛文字。
10根据以下例句,说明“给”与“共(供)”二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
(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
(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
(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
(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
(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给”在上古的意义是“供给”,例句(l)、
(2)、(3)中“给” 的用法都是如此。
对比例句(4)、(5)、(6),各例“给”、“供”与句中有关词的语法关系、意义联系,基本相同。
“给”、“供” 的对象大都是食用、财用类物品。
通过归纳可以看出,“给”、“供”二词同义意思都是提供资用,满足所需,不使缺乏。
11周代代表性文字是什么?
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2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恨”和“怨”二词在词义发展中意义的轻重起了变化。
“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古义为遗憾,不满。
如例句(l)“亡所恨”,即无所遗憾。
例句
(2)“私恨”,即内心的遗憾。
今义“恨”为怨恨,仇恨,较之古义加重了很多。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今义为埋怨,不满,而古义为怨恨,仇恨。
如例句(3)“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可见“怨”的程度之深。
例句(4)“甚怨”,用程度副词“甚”来修饰“怨”,也说明“怨”的语气之重。
13什么是商代文字,按载体分,商代文字主要有哪些?
商代文字指的是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
14根据以下例句括号中的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
“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下流)多谤议。
(4)(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5)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6)冯唐已老听(吹嘘)。
(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8)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
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所举例句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意义上起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义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是褒义词的情况。
例句
(1)
(2)的“谣言”意义均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现代“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例句(3)(4)的“下流”在古代指地位低下或处境低下,没有包含贬义,而今义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
例句(5)(6)的“吹嘘”在古代用于人事或言语多指替人宣扬,称扬,为中性词。
而今义“吹嘘”指说大话,并且含有贬义。
例句(7)的“爪牙”在古代用于人,指得力助手,今义则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了。
以上四例都是由中性变贬义的情况。
也有由贬义而变为中性“或褒义的。
如例句(8)(9) 的“锻炼”,指的是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为贬义词。
而现在“锻炼”一词不但没有贬义,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15探讨文字起源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指的是什么?
探讨文字起源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指的是,除了要注意文字本体的标准而外,还要考虑文字产生的环境:
首先,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最终受着社会的制约。
其次,文字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事物,创制过程中的文字,与创制成功后的文字有着诸多不同。
16什么是结绳记事?
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
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
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
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
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17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构造,说明每个字的本义,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符的表义功能:
鄙、融、鞍、攻、赋、除、耨、题
鄙:
从邑,啚声,本义是边邑。
意符“邑”,与城邑有关。
融:
从鬲,蟲省声,本义是炊气上腾的样子。
意符。
“鬲”,与釜锅有关。
鞍:
从革,安声,本义是马鞍。
意符“革”,与熟皮有关。
攻:
从攴,工声,本义是攻击。
意符“攴”,与手的动作有关。
赋:
从贝,武声,本义是敛收钱财。
意符“贝”,与钱货有关。
除:
从阜,余声,本义是殿阶。
意符“阜”,与山陵或台阶有关。
褥:
从耒,辱声,本义是除草农具。
意符“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
题:
从页,是声,本义是额头。
意符“页”,与人头有关。
18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几种说法?
(1)汉字神授说,这种说法认为,汉字是神灵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