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
《浙江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特点;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理论的发展;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
班级上课制;
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课后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特点;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2、德育方法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集体的发展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组织班会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组织学生的劳动;
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评定学生操行;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
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
宽厚的文化素养;
专门的教育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
诸子百家的私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庶、富、教”:
教育与社会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论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私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
“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
“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学记》:
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
太学;
鸿都门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
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
宋代“兴文教”政策;
“苏湖教法”;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书院教育的特点。
3、朱熹的教育思想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论“大学”与“小学”;
“朱子读书法”。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
“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
京师同文馆;
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2、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2、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3、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癸卯学制;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确定教育宗旨。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平民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职业教育思潮;
勤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特点;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新学制”评价。
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
湖南自修大学;
上海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
干部学校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