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原练习题秋季总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完整版马原练习题秋季总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马原练习题秋季总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B.唯心论
C.二元论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5.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
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
1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17.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对这个事例的寓意理解错误的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8.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19.《孙子兵法》曰:
“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
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0.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
2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22.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24.以下对发展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
B.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
C.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5.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26.“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出来的。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B.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
C.偶然性通过必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2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
A.客观性B.变动性
C.社会性D.能动性
2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29.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3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休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
33.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34.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 直接性和形象性B. 间接性和抽象性
C. 客观性和实在性D. 具体性和历史性
3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36.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作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37.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
A.绝对性B.相对性
C.全面性D.客观性
38.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不包括(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3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4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4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4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43.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
44.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不认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5.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4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47.生产力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48.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4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
5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51.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52.唯物史观认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