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9526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doc

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

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

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

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

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

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

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

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

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

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

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

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

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

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

主要原因:

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

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

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

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

因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03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03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

若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

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第一产业。

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

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

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为112亿美元。

..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

2002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

..200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02年顺差减少49亿美元。

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03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02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

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

与量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0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亿美元。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03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二位。

2003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

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

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

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03年就提高到8.28∶1。

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

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

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2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

总之,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

2003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52.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

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

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2.投资与消费结构。

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

2003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

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1,2003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到3.2∶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

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1,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

4.区域结构。

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

这种差距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

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为例,2002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

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

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民币,重庆为2098元人民币;

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民币;

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

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

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

6.国际收支结构。

2003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

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

(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据测算,在2000~2005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万人,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

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

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6%,2001年为30%,2002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尽管2003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

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总产量的25%;

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

消耗了水泥8.2亿吨,

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

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

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

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