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7316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文档格式.docx

5

3

病毒感染性腹泻

脊髓灰质炎

流行性感冒(禽流感)

1

麻疹

水痘和带状疱疹

流行性腮腺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

狂犬病

艾滋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手足口病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立克次体病

伤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感染性腹泻

霍乱

细菌性痢疾

布氏菌病

鼠疫

炭疽

白喉

百日咳

猩红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结核病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败血症

深部真菌病

钩端螺旋体病

梅毒

回归热

莱姆病

阿米巴病

疟疾

黑热病

弓形虫病

隐孢子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姜片虫病

丝虫病

钩虫病

蛔虫病

蛲虫病

旋毛虫病

肠绦虫病

囊尾蚴病

棘球蚴病

蠕虫蚴移行病

朊粒病

医院感染

感染性休克

感染微生态学简介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人工肝脏

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思维

复习答疑

消毒隔离制度

合计

39

6

总计

45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传染)的概念、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处理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

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

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熟悉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学习感染性疾病的目的、感染过程中生物病原体和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类型。

3.了解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和危害、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和流行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检疫的概念、适应范围。

  

教学内容

感染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

感染性疾病是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其中容易传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病特称传染病。

传染病是感染病中特定的一类,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这些疾病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学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

构成感染三大要素。

传染与感染概念认识。

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关系。

2、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变态反应。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1、传染病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及原发感染灶、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各种代谢的改变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⑴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⑵常见症状与体征。

①发热: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热度。

②发疹:

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皮疹,粘膜疹。

③毒血症状:

表现及特殊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⑤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

⑶临床类型,病情,病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1、临床特点。

2、流行病学资料

3、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影象学检查。

4、病原学诊断:

病原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动物接种等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防治结合。

2、治疗方法:

⑴一般治疗:

隔离、护理、饮食等。

⑵病原治疗或特效治疗:

化学疗法,抗感染疗法(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免疫血清疗法等。

⑶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药物治疗,调整人体反应性的治疗。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和实施。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

疫情概念。

综合防治重要性。

1、管理传染源:

严格的报告制度,电话报告,填报疫情卡。

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处理。

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

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良好公共卫生习惯、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公共场所消毒与杀虫。

3、保护易感人群:

增强身体素质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接种以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药物预防。

 

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功能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2.熟悉肝炎的传染源、病理生理改变特点及病理解剖特点,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及药物选择,切断传播途径在病毒性肝炎预防中的重要性。

3.了解肝炎危害性、并发症、后遗症、鉴别诊断及预后。

管理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

1、概述:

定义。

危害性。

新发现的病毒性肝炎。

2、病原学: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原学特征。

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乙肝和丙肝病毒的变异性、HBsAg亚型及临床意义。

3、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⑵传播途径:

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⑶易感性:

普遍易感。

⑷流行特征:

季节,人群分布等。

4、发病机制:

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

5、病理改变:

临床各型主要病理变化。

慢性轻、中、重度肝炎病理特点

6、病理生理:

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不全、出血、腹水、继发感染等。

7、临床表现:

潜伏期。

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的主要表现特点。

甲、乙两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小儿、老人、孕妇肝炎的特点。

8、并发症和后遗症。

9、实验室检查:

⑴肝功能检查:

胆红素、酶学、蛋白质功能测定。

肝储备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

⑵病原体检测:

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各种检测方法的评价。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

⑶其它常规项目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

10、诊断:

⑴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⑵诊断内容:

包括临床诊断(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甲、乙、丙、丁、戍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

⑶并发症:

肝硬化、肝性脑病、出血等。

11、鉴别诊断:

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炎。

12、预后:

各类型肝炎的预后。

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

13、治疗:

病人的休息及饮食原则。

肝炎治疗药物种类及评价。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特点。

抗病毒治疗适应症。

免疫调节药物的种类和应用。

重型肝炎与合并症后遗症的治疗。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

14、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是献血员的筛选和管理。

保护易感人群,阻断母婴传播,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核酸疫苗。

第二节病毒感染性腹泻(自学)

1、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1、病原学:

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患者,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人群普遍易感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小肠,主要为侵袭性腹泻;

诺罗病毒主要侵袭空肠上段,主要为侵袭性腹泻;

肠腺病毒主要感染空肠、回肠,主要为渗透性腹泻。

4、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特征为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多数先吐后泻,粪便多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无粘液、脓血;

诺罗病毒性胃肠炎以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排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有时腹痛呈绞痛,一般持续1-3天自愈;

肠腺病毒性腹泻与轮状病毒胃肠炎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长,粪便稀水样,3-30次/日。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抗体的检测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针对脱水和腹泻对症和支持治疗

8、预防: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第三节脊髓灰质炎(自学)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

2、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免疫预防。

1、病原学病毒的特点。

2、流行病学传染源,经飞沫与粪便传播,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征。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毒入侵部位,局部组织中增殖复制,病毒血症,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病变为主,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损害最显著。

4、临床表现各期的主要表现,各型的临床特点。

5、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IgM抗体升高的意义。

6、诊断与鉴别诊断与其他病毒性脑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麻痹症等相鉴别。

7、治疗各期的治疗。

8、预防减毒活疫苗的应用,传染源的隔离和排泄物的处理,个人卫生。

第四节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