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6596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含铜废水吸附法去除机制分析文档格式.docx

  桉树废弃物经清洗干燥、抽提、烘干、焙烧、饱和氢氧化钙中浸泡、循环浸泡等工序获取吸附剂PBGC-HAP/C,具体制备方法:

①首先将原始木材切割为约30mm×

5mm×

5mm尺寸的块体,然后在5%稀氨水中于100℃水浴条件下煮6h,以进行抽提预处理,随后用超纯水洗净,并于80℃条件下干燥24h.②干燥后置于马弗炉中以400℃焙烧4h.③焙烧处理后样品在饱和氢氧化钙中浸泡48h,然后在饱和氢氧化钙和0.02mol·

L-1磷酸氢二铵溶液中循环浸泡5次,每次2h,最后在60℃条件下干燥24h后获得成品.④成品磨碎,过筛,即获得不同粒径的桉树遗态HAP/C复合材料(PBGC-HAP/C)吸附剂.

  1.3实验方法

  吸附实验:

配置不同浓度的含铜模拟废水,用NaOH或HNO3调节pH值到相应指定值,然后取50mL加入到100mL的聚乙烯离心管中,且每个离心管中均投加0.5g的PBGC-HAP/C吸附剂,在恒温水浴锅中振荡24h,振荡频率150r·

min-1,将样品取出过0.22μm滤膜,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残余的Cu(Ⅱ)浓度.

  材料表征:

采用SEM、EDS、XRD和FTIR分别对吸附前后PBGC-HAP/C吸附剂进行对比表征分析.

  2结果与讨论2.1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将50mL初始浓度分别为10、20、50mg·

L-1的Cu(Ⅱ)溶液加入到100mL的聚乙烯离心管中,pH值分别调为1~6.每个离心管中各加入0.5g粒径小于100目的吸附剂,加盖密封,在25℃、150r·

min-1下恒温振荡24h后过滤取样,分别测定水样Cu(Ⅱ)浓度.

  溶液体系的pH是影响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不同pH值条件下,PBGC-HAP/C吸附效果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pH=1时,吸附剂对Cu(Ⅱ)基本没有去除效果,随着pH的增大,PBGC-HAP/C吸附性能呈现增大趋势,特别当pH>

3后,10mg·

L-1、20mg·

L-1的废水去除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达99%以上.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溶液体系pH不仅影响了吸附剂表面电荷的性状、离子化程度及种类,还控制了Cu(Ⅱ)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从而导致吸附剂在强酸与弱酸条件下吸附性能存在较大差别.具体来看,吸附剂上附着有羟基磷灰石,溶液中存在式

(1)、式

(2)化学平衡,当在pH<

3强酸条件下,≡P-O-和≡Ca-OH基团消耗H+,两化学平衡向右进行,此时吸附剂表面的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基团主要以≡P-OH和≡Ca-OH2+形式存在,从而使吸附剂表面带正电,与H+产生竞争吸附.随着pH的升高,化学平衡向右移动的趋势减弱,此时吸附剂以吸附Cu(Ⅱ)为主.有研究表明,当pH<

4时,Cu2+为主要存在形态;

当pH在4~5之间时,主要形态为Cu(OH)+和Cu2+;

当pH在5~6之间时,主要以Cu(OH)+,Cu(OH)2为主;

当pH>

6时,以Cu(OH)2沉淀为主.考虑到pH>

5会改变复合材料的吸附机制特征,所以PBGC-HAP/C吸附剂对Cu(Ⅱ)吸附的最佳pH值为5,后续实验pH值均为此值.

 

  

图1pH对PBGC-HAP/C吸附Cu(Ⅱ)的影响

  2.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将50mL初始浓度分别为5~150mg·

L-1的Cu(Ⅱ)溶液加入到100mL的聚乙烯离心管中,pH值调为5.每个离心管中各加入0.5g粒径小于100目的吸附剂,加盖密封,在25℃、150r·

  由图2可见,当温度在25℃至45℃之间时,随着Cu(Ⅱ)初始浓度的升高,PBGC-HAP/C吸附剂对Cu(Ⅱ)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吸附率在Cu(Ⅱ)初始浓度达到30mg·

L-1之前基本保持稳定,而后才逐渐降低.由此说明初始浓度大于30mg·

L-1后,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才是浓度,这可能是由于吸附剂一定量的情况下,金属离子浓度增大时,在复合材料活性点周围聚集更多的金属离子,从而吸附容量增加.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表面位点被充分占满,吸附剂已不能再吸附多余的重金属离子,吸附量接近饱和,去除率也就随之降低.从图2中还可得知温度变化对复合材料对Cu(Ⅱ)的吸附影响较大,特别当温度为45℃,Cu(Ⅱ)浓度为150mg·

L-1时达到最大吸附量9.57mg·

g-1,可能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使得吸附剂表面活化,使可利用的活性位点增多或者使吸附质的扩散速率增高,从而表现出升温有利于吸附.

 

图2初始浓度对PBGC-HAP/C吸附Cu(Ⅱ)的影响

  2.3吸附剂粒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L-1的Cu(Ⅱ)溶液加入到100mL的聚乙烯离心管中,pH值调为5.每个离心管中各加入不同粒径目数的吸附剂,加盖密封,在25℃、150r·

  从图3可以看出,初始浓度为10mg·

L-1时,吸附剂粒径对Cu(Ⅱ)溶液的去除率无明显影响,对初始浓度为20mg·

L-1、50mg·

L-1的Cu(Ⅱ)溶液吸附率影响较为显著.随着吸附剂粒径的减小,10、20和50mg·

L-1Cu(Ⅱ)的吸附率分别由97.29%、80.14%和75.29%增加到99.98%、99.59%和92.29%;

吸附量由0.96、1.57和3.71mg·

g-1上升到0.98、1.95和4.55mg·

g-1.表1为不同粒径PBGC-HAP/C的比表面积,可以看出比表面与粒径大小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根据图4得知复合材料自身呈现固有的分级多孔结构,主要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因此,适当的研磨可以增大比表面积,但是过度的减小粒径使得吸附剂孔径结构被破坏或堵塞,造成比表面积呈现无规律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减小吸附剂粒径,影响吸附剂性能的主要因子不是比表面积.吸附剂粒径越小,Cu(Ⅱ)的吸附率和吸附容量呈现增大的趋势,这可能有两种原因:

①从分子运动角度来看,相同质量的吸附剂经研磨、碎化、过筛等方式减小粒径,增强了吸附剂在液相中的布朗运动强烈程度,使铜离子与吸附剂接触几率加大,更易被吸附剂所吸附;

②粒径较小的粉末状吸附剂,在液体中由于振荡作用较为松散,其固液接触面形成的膜容易更新,更易吸附溶液中的铜离子,而粒径较大块状的吸附剂,其比表面积虽与粉末状相差不大,但是块状材料中的分级多孔部分,其固液接触面形成的膜相对更新慢,从而引起吸附效果较粉末状稍差.在研磨碎化过程不会改变吸附剂表面化学性质,由此也可推断吸附过程存在物理吸附.因此实验过程中选取小于100目为适宜吸附剂粒径.同时还对材料改性前后做了对比,结果发现对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优劣次序为HAP≥PBGC-HAP/C>

炭化桉树粉末,PBGC-HAP/C的吸附效果与HAP相当,但其成本较低,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

图3粒径对PBGC-HAP/C吸附Cu(Ⅱ)的影响

  表1不同粒径PBGC-HAP/C的比表面积

图4PBGC-HAP/C的孔径分布

  3HAP/C复合材料对水中Cu(Ⅱ)的吸附机制分析3.1吸附动力学模型

  在初始浓度分别为10、20、50mg·

L-1,投加量为0.5g,pH值为5条件下,分析PBGC-HAP/C对水体中Cu(Ⅱ)吸附动力学特征.PBGC-HAP/C对水体中Cu(Ⅱ)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所示.从中可看出,在吸附的初始阶段,Cu(Ⅱ)的吸附量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快速上升,随后吸附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吸附量逐渐保持不变而达到平衡.在Cu(Ⅱ)初始浓度为10、20、50mg·

L-1条件下,吸附容量随时间的变化分别在30、60、1080min后逐渐趋于平衡,与初始浓度为10mg·

L-1、20mg·

L-1相比,50mg·

L-1的溶液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吸附平衡.在吸附初始阶段,吸附过程是以膜扩散为主的快速物理吸附,吸附剂表面存在大量可利用的吸附点位,加之吸附点位活性较高,从而使得吸附速率较快,随着吸附进行,吸附点位数量的减少及其活性降低,故反应速率也随之降低.

图5吸附容量随时间的变化

  研究吸附动力学特征,分别应用了准一级、准二级方程的相关拟合计算,动力学方程式如下:

(3)

(4)令:

   

  式中,qe和qt分别为平衡时和t时刻的吸附量,mg·

g-1;

k1为准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min-1;

k2为准二级动力学速率常数,g·

(mg·

min)-1;

h为初始吸附速率,mg·

(g·

min)-1.

  不同的动力学拟合参数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所得到的吸附容量0.99、1.93、4.03mg·

g-1和实验测得值0.99、1.93、4.05mg·

g-1高度接近,其R2≥0.998,而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算出的结果与实验测得值相差太大,说明准一级动力学存在局限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加准确地描述PBGC-HAP/C对Cu(Ⅱ)吸附动力学机制.化学键的形成是影响准二级动力学吸附作用的主要因子,由此也可推断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26].准二级动力学速率常数k2和初始吸附速率h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在吸附的初始阶段,过高的Cu(Ⅱ)浓度,使得吸附过程中出现吸附点位临时“拥堵”现象,致使Cu(Ⅱ)在吸附剂表面初始吸附速率较慢.

  表2PBGC-HAP/C吸附动力学模型参数

  3.2等温吸附与热力学特征分析

  本文采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PBGC-HAP/C的吸附行为进行描述.各项参数可根据以下方程计算[27].

(5)

(6)

  式中,qe、qmax分别为平衡吸附容量和理论最大吸附容量,mg·

ce为平衡浓度,mg·

L-1;

b为吸附系数,L·

mg-1;

KF和n为Freundlich常数.

  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得出,吸附剂对铜离子的吸附更加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相关性系数R2>

0.99,高于Freundlich方程相关性,同时也表明吸附剂表面是比较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