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5411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第0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3)影响:

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推动了中国的早期近代化。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维点拨]

用一、二、三巧记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一个根源,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是受封建主义(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一、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

2.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1.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

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A山装和旗袍。

(2)食:

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出现。

(4)习俗:

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

①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2)通讯

①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电报: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1)报刊:

《申报》;

维新派报——《中外纪闻》、《时务报》;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影视: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的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从本质上说是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和爱国思潮的推动。

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从鸦片战争后人们开始关注西方习俗、到戊戌变法学习西方习俗、再到辛亥革命改革传统习俗等。

常通过各种材料创设情境,以重大历史事件切入,考查该事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运用社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原因及特点

1.表现

(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古代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

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

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

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2)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

这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

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

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3)逐渐西方化,追求奢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等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2.原因

(1)西方文明的传入。

通商口岸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革命思潮的推动。

3.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

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例1] (xx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

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D.轻工纺织业

[解题思路] 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因此民族资本家主要以投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业为主,A、B、C三项属于重工业,D项属于轻工业。

[答案] D

[例2] (xx年济南模拟)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A.③④B.①③

C.②④D.②③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材料的能力。

根据图表信息,①②不符合史实,图表信息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制造业最终远远落后于欧洲,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而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故③④正确。

[答案] A

[例3] (xx年高考浙江卷)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62年”,“外国杂货”主要是生活用品。

社会经济结构体现的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排除A项;

材料无法说明《上海新报》是什么国籍的人创办的,所以B项也可排除;

材料不涉及衣、住与行,所以排除D项。

题干材料集中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项正确。

[答案] C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第08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工业化建设:

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召开八大:

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2)曲折和失误:

1958年,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调整国民经济: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其原因主要有:

(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

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4.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2.对外开放“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5)“宽领域”是指我国开放的领域不仅涉及经济,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领域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

(6)“多层次”指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地向内地延伸,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三、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

1.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

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

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交通事业

①xx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②改革开放后,最终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

xx年第三季度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大众传媒:

1993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常通过与政治、经济相关的材料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不同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