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5328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典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12

六、组织管理17

七、工程概算17

(一)编制依据17

(二)投资结构18

(三)基础单价21

(四)工程估算23

(五)投资估算28

(六)资金筹措31

八、效益预测35

一、基本情况

*****县二00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县北部**、***两乡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71.6mm,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

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

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

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水田1014.83hm2,梯坪地865.98hm2,坡耕地198.56hm2);

林地面积1909.54hm2,占总面积的34.03%,(乔木林862.9hm2,疏幼林1046.64hm2);

果园7.45hm2,占总面积的0.13%;

荒山荒坡457.64hm2,占总面积的8.16%;

水域181.29hm2,占总面积的3.23%;

其他用地976.29hm2,占总面积的17.4%。

项目区人口密度小,土壤肥沃,光热充足,雨水充沛,植被再生能力强,加上疏幼林面积大,适宜采取封育治理措施,费用低,所需劳力相对小,恢复范围大,整体改善生态效益好。

项目区总人口12480人,其中农业人口11462人,据2000年统计资料表明:

2000年粮食总产量486.7万公斤,农业人均产粮425公斤,农业总产值2810.73万元,其中农业1381.1万元,占总产值的49.14%;

林业199.44万元,占总产值的7.1%;

牧业542.39万元,占总产值的19.29%;

渔业64.1万元,占总产值的2.28%;

其他623.7万元,占总产值的22.19%,农业人均纯收入1729元。

项目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7.03km2,占总面积的30.3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66km2,占总面积的21.50%;

中度侵蚀面积9.66km2,占总面积的56.71%;

强度侵蚀面积3.03km2,占总面积的17.78%;

极强度侵蚀面积0.68km2,占总面积的4.01%。

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土壤颗粒在雨颗溅蚀作用下形成细沟侵蚀,年水土流失量10.77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1919t/km2。

二、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七·

一”讲话中提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示,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通过开发利用小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开源节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实施大面积封育保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治理原则

1、坚持以改促封原则

改变传统畜种为优良畜种,改本地山羊和绵羊为适合圈养的小绵羊,改传统的放牧为舍饲或轮封轮牧,改粗放的饲养方式为科学饲养方式,发展集体化养畜产业。

2、坚持以调促封原则

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不断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3、坚持以管促封原则

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严格封禁,并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加大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案件查处力度。

4、坚持以建促封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建设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实行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切实解决能源问题。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2002-2003两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km2,其中水土保持林补植1370hm2,实施封禁治理1010hm2,保土耕作20hm2,建设沼气池250个,省柴灶380个,畜棚400m2,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7处,在****设水土保持观测点2处。

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完成土石方19.6万方,投劳21.43万个。

各项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拦蓄了地表径流,年减少泥沙流失量16.88万吨,年增加蓄水141.86万方,保护了水土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二00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我们的基本治理思路是,按照江泽民同志“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示,坚持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等替代措施,开源节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及乡规民约,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或轮牧,解决封育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项目实施具体地点是:

***、*****2条小流域。

流域面积56.11km2,水土流失面积17.03km2。

规划投资60.16万元,投劳4.97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km2。

采取的措施是:

1、对有残林、疏林,遭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的林地和采伐迹地,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封禁、抚育与治理结合以恢复林草植被,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封禁治理面积1045.86hm2。

2、对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河岸以及村旁、路旁、宅旁、渠旁,退耕的陡坡地、轮歇地与残林、疏林等地采取人工造林治理开发,水土保持林补植454.14hm2。

3、解决封育区的能源问题,保护大面积实施封育治理,建设沼气池40个,省柴灶50个,畜棚300m2。

4、防止沟头前进,沟面扩张,沟底下切,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割切破坏,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3处,建塘堰2座,沉沙凼5个,排灌水渠600米。

5、开展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及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监测,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度变化监测,封禁治理区林草生长量变化监测,进行水土保持生物护坡试验研究,积极开发新品种,应用新材料,为大规模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科技基础。

五、防治措施设计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1、密度:

主要水保林树种的初植密度。

松类:

900—2400株/hm2;

刺槐:

900—6000株/hm2;

紫穗槐:

900—3300株/hm2;

2、树种选择:

根据实地实树原则,尽可能选择防护效能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树种,要求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树冠浓密,落叶丰富,同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主要树种有:

乔木林:

湿地松、刺槐等;

灌木林:

紫穗槐等。

3、整地:

采用穴状整地,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穴径0.4m~0.5m,深25cm以上,呈品字型。

见下图。

4、栽植:

采用乔、灌、草套种,栽植时要将树苗扶正,使根系舒展,深浅适宜;

填土时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

在墒情不好时,要浇灌透水,再覆一层虚土。

5、管理

修枝整形:

应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修枝整形;

用材林修枝应将主干下部1/3的枝条剪掉,阔叶林在第二年秋后进行,针叶林可推迟,掌握“及时适时,因树修剪,随枝作形”的原则;

灌水施肥:

幼林受旱应根据不同树种及时灌水和施肥保苗;

加强防治鼠害、病虫害;

幼林补植:

成活率90%以上,分布均匀,不需补植;

成活率90%以下要补植。

水土保持造林配置图(a、b)

(二)封禁治理

封禁治理是对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根蘖更新能力强和母树天然下种条件形成的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及荒山、荒坡,通过封禁的方法,加上人工的补植、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长的水土保持措施。

这项治理措施的功能作用是:

①能迅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②费省效宏;

③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一)布设原则

在对流域内植被状况,主要树种更新方式、能力、年限及成林时间,母树、幼树的数量、分布、立地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群众对木材、林副产品、薪材及放牧要求、习惯等进行调查,经综合分析将对现有郁闭度在0.1~0.3的部分疏幼林地实行封禁。

(二)组织管理措施

1、调查研究全面规划。

深入流域内地实地对植被情况、树种、数量等进行全面调查,综合分析,编制封禁规划、提出封禁措施和封禁年限。

2、建立封禁制度。

由县、乡两级政府在小流域内行文公告,禁止任何人擅自在封禁区内进行砍伐、采薪、割草、放牧等生产性活动。

3、设立组织,落实责任。

在封禁区建立专职管护组织,指定专人,实施承包管护办法,落实责任,明确责任,明确目标,定期检查验收,兑现奖惩。

4、封治结合。

在树林稀疏或分布不均匀的地方,采取人工补治的方法,促进植被迅速恢复。

(三)封禁方法

1、全封。

即全面封村、分长期封禁和定期封禁两种。

指不准在封禁区樵采、放牧,从事多种经营等一切不利于植被恢复的人为活动。

2、轮封。

根据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划定放牧区和樵采区,对其他地区实行封禁,封禁期3~5年,待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轮换封禁原开放地区。

3、半封。

在保证林木不受破坏前提下,实行季节性封育,即在林木生长季节封山,在林木休眠期开山。

(四)技术措施

1、采取天然更新改造措施。

对依靠管护及抚育措施难以较快获得封禁成效的疏、残、低产等不良现象的次生林、灌木林,应及时补植、补播,更换树种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改造措施,使封禁治理尽快见效。

2、大力推广沼气池,省柴灶等节能措施。

推广节能模式,对流域内群众的燃料、用材、放牧及林产品利用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减轻推行封禁治理的压力。

3、加强抚育管理。

对封禁治理的管护责任人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对群众广泛宣传封禁治理常识,提高封禁治理的苗木灌草成活率。

(三)塘堰设计

1、一般布设在坡面汇流处,增加蓄水、提水能力,并形成灌溉网络,解决死角的灌溉问题。

2、工程设计

①坝址选择

一般选择在有一定来水,地形肚大口小,地质良好的地方,靠近用水区,坝址附近有足够可使用的建材。

②坝体尺寸设计

坝高小于5.0m土坝体面宽采用3.0m,内外边坡均采用1:

2.0,内坡块石护坡,外坡草皮护坡,外坡脚干砌堆石固脚。

重力坝的坝坡,迎水坡一般为1:

0.15~1:

0,背水坡1:

0.65~1:

0.85,底宽约为坝高的70%~80%,重力坝应进行稳定分析和应力分析。

溢洪道的底宽B=Q/MH1.5

Q——溢洪道设计流量

式中:

M——流量系数取1.5

H——溢洪水深(m)

③坝体设计图

3.施工要求

①施工前应做好土料、石料的准备工作,并妥善解决施工导流,若放水涵管兼作施工导流,则放水涵管应提前施工。

②按设计尺寸进行施工放线,注意对放水设施、溢洪道等控制位置的放线,对施工定线用的样桩,应妥加保护,作为校核及观测检查之用。

③按设计要求清基,并做好基础处理。

④防渗衬砌构筑物要根据设计和制定的施工程序进行。

护砌工程必须抢在洪水来临前基本完成,及时回填土并夯实。

⑤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