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5308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0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文档格式.docx

(四)传染病…………………………………………(92)

麻疹…………………………………………(92)

水痘…………………………………………(95)

传染性肝炎(附:

新生儿黄疸)………………(96)

痢疾………………………………………(100)

(五)杂病………………………………………(106)

惊胶………………………………………(106)

癫痫………………………………………(111)

肾炎………………………………………(114)

湿疹………………………………………(118)

草麻疹………………………………………(119)

淋巴结炎……………………………………(121)

盗汗………………………………………(124)

退尿症………………………………………(127)

小儿辨证施治概要

(一)小儿生理及病理特点

小儿象一株幼苗,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蓬勃,阴阳虽已具备,但很不成熟;

脏腑成而未全,且娇嫩,故有“稚阳末充,稚阴末长”的说法。

古人称小儿为“纯阳之体”,意指小儿日生夜长,阳气偏盛。

但就其生长及活动机能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是不足的。

因此,小儿虽阴阳均不足,但从阴阳平衡来看,阳相对偏盛,阴相对不足,这就表现为以下的病理特点:

小儿形气末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薄弱,易为外邪所浸;

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更容易外被六淫所侵,内为饮食所伤。

故小儿易患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喉和猩红热等传染病。

小儿患病,一般发病急,传变快,外邪极易入里,而且容易逆传心包,引起一些严重的危急症候。

小儿阳气偏盛,诸邪极易比热,故以阳证热证居多。

小儿阴常不足,故在热性病中,容易出现阴虚津亏的症状。

小儿肝常有余,加以热证及阳证较多,热邪入里,容易热极生风,引起惊厥、抽搐等急危症状。

小儿脾常不足,不论外邪入侵或饮食内伤,都容易引起脾胃功能损伤而导至泄泻、呕吐等肠胃症状。

然而小儿生机旺盛,患病后如能及时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和护理,一般容易痊愈,健康亦易恢复。

(二)小儿病四诊

中医诊病,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运用从外测内、见证断病、以常衡变的方法,据观察和检查所见,进行分析归纳,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这是中医辨证论治原理的基础。

1.望诊

人体的各部、脏腑表里是有机联系的。

体内发生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

“望形审窍,自知其病”是有道理的。

清代儿科名医夏禹铸,在其《幼科铁镜》中说过:

“望闻问切,固医学之不可少一者也,在大方脉则然。

而儿科惟以望为主。

问继之,闻则次,而切则无矣。

”又说:

“凡小儿病有百端,逃不出五脏六腑气血。

病虽多怪,怪不去虚实寒热风痰。

病纵难知,瞒不过颜色苗窍。

症既难辨,莫忽略青白红黄。

面上之颜色苗窍,乃脏腑气血发出来的。

颜色之红黄青白,乃寒热虚实献出来的。

周慕新老医生在小儿四诊中,遵循古人之道,注重望诊,尤其重视望神、望形态、望面部五色和苗窍。

(1)望神和望形态

神,指精神状态。

小儿面色润泽,神情活泼,目光炯炯,是健康的表现。

如面色晦暗,神情呆钝,目无光色,是精神不振的象征。

神昏谵语,是为邪热内闭;

循衣模床,手如数物,是将发肝风的预兆。

望形态,指了解小儿的身体强弱及营养、发育的情况。

根据病儿的不同表现状态,可知其病情。

如小儿常皱眉头及啼哭,多是腹痛;

愿把头藏入母体,多是畏寒喜暖,掀衣揭被,扬手掷足,心烦急躁,是有里热。

又如肌肉消瘦,肚大而胀,为脾不健运;

前囱凹陷,是中气下陷;

头发色黄如穗,为荣血枯焦之象。

(2)望面部五色

面部为十二经总会之处。

人体五脏内在的变化,体现于面部颜色的变化。

①红色:

心病多为红色。

面部为足阳明胃经所主。

面部潮红,为阳明里热;

两颊或一侧发红,红及耳根,为滞热;

颧红,为阴虚内热;

颧紫红,为壮热深炽。

此外尚有“火光焰焰,外感风寒”之说。

②青色:

青色是肝病的表现。

惊风或某处疼病可出现面部发青。

下眼睑发青为胃有积滞或胃寒。

鼻唇周围发青为肺气郁闭。

②黄色:

黄色是脾病的表现。

面色黄白或苍黄,为脾虚;

黄而发暗,为中焦积滞;

间有白斑,或为肠有寄生虫;

黄暗无光泽,为脾肾两虚。

④白色:

白色是肺病的表现。

面色发白多属虚寒。

面色晃白,为气虚。

面色苍白,唇舌指甲色淡,为血虚;

惨白无华,为阳气欲绝。

⑤黑色:

黑色为肾病的表现。

面色发黑表示久病,阴证,虚极。

黑而润,为肾气渐复;

黑而无华,为肾气已败。

(3)审苗窍

此乃儿科望诊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检查五脏的“苗”和“窍”,以辨别五脏的寒、热、虚、实。

①舌:

舌乃心之苗。

五脏皆与舌有关。

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舌诊分舌质与舌苔两个方面。

观察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重在看舌质;

观察病邪的深浅和寒热燥湿的变化,以及消化功能的情况,重在看舌苔。

正常小儿的舌质为淡红色。

舌尖红,为心火上炎;

舌质淡,是血虚;

舌深红,为脏腑热盛;

舌绛红,为热入营血。

新生儿舌体肿大胀硬为木舌;

舌下肿起如小舌,为重舌;

舌常露口外,为吐舌,舌伸缩摆弄,为弄舌。

凡此皆为心脾蕴热之象。

正常小儿舌的中根部微有薄白苔。

若病邪在表,舌苔薄白;

白厚腻苔,为湿浊;

黄腻苔,为湿热;

苔黄厚而糙,属热盛而胃阴耗伤。

舌中根部有褐苔,为胃有宿食。

局部剥蚀无苔称地图舌,为胃阴已伤之象。

乳儿之乳白苔,新生儿舌红无苔,为正常现象。

②鼻:

鼻为肺之窍。

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寒;

涕黄而浊,为风热入肺。

鼻孔发红,为肺热;

鼻孔干燥或鼻衄,为肺胃有热;

鼻下赤烂,是疳热;

鼻扇和口周发青,是肺气郁闭;

久病鼻扇,汗出而喘,是肺气虚竭。

②口:

口唇属脾。

唇红紫,为热;

唇红而吐,为胃热;

口角糜烂,为脾胃热;

唇肿干裂,为内热;

唇色淡白,为脾虚血少;

唇惨白而吐,为胃虚。

齿龈红肿为脾热,破烂为胃火,流涎滞颐为脾虚寒。

①耳:

耳为肾之窍,为胆经分布区之一。

耳内肿痛流浓为肝胆热或肾热。

耳轮苍白晦暗为肾气欲绝。

⑤目:

目为肝窍。

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目。

眼睛明亮、灵活有神,为正气充沛。

反之,若晦暗干涩无神,为正气不足。

白睛出现红丝,是肺经风热或肝火上升。

白睛色黄,是脾经湿郁。

目眦红烂,为心热。

眼睑浮肿,多为久咳,上眼睑肿,为脾伤;

下眼睑肿,为胃风。

目下卧蚕,为脾湿上泛。

睡而露睛,为脾虚。

目凹种疲,非吐即泻。

目赤羞明,畏光流泪,多主风热或出麻疹。

目直视、上视、斜视、窜视多属惊痫。

面红而目直视,为惊风欲发之象;

直视而睛转,为肝风;

直视而睛不转,为肝气将绝。

2.闻诊

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小儿哭声洪亮,为气足体壮的表现,即便有病,亦多属实证。

哭声微弱,是正气不足;

哭而无声,乃是元气败伤;

哭声尖锐而高,多为疼痛;

哭而摇头伴发热,多为头痛。

哭而无泪者实,哭而多泪者虚。

语声噪拢洪亮,狂言谵语为实热。

语声低微懒言为虚证,或为寒证。

咳声重浊、鼻塞流涕者,为外感风寒。

暴咳有力者,为肺实;

咳声无力者,为肺虚。

阵阵咳嗽、尾有回声、面红耳赤、伴有呕吐者,常为百日咳。

咳而喉中痰鸣、面赤发热、心烦口渴者,为里热。

声哽喉鸣、咳如犬吠声者,为喉炎。

口臭,为肠胃有热;

口酸,为停食。

痰味腥臭,有肺脓肿的可能。

大便臭,为肠中积热;

大便稀薄、无腥臭味,是脾虚寒。

小便混浊而臭者,为膀胱湿热。

3.问诊

儿科古称“哑科”。

婴儿不会说话,儿童自诉病情亦难准确、全面。

故小儿病历多由家长或保育人员代诉。

古人总结出问诊的十个重点是: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除十问以外,还应询问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询问喂养、生长及智力发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史以及家属健康情况等。

4.切诊

(1)脉诊

对三岁以上的患儿,可以切脉。

小儿因手腕短小,难容三指,一般多采用一指候三部的方法。

小儿脉率较成人快,五至四至为迟,为寒为不足。

七至八至为数,为热为太过。

周慕新老医生临诊时很少切脉,只对较大儿童有时切脉。

一般将脉分成浮、沉、迟、数四种。

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证。

(2)触诊

①皮肤:

对发热的病儿,周慕新老医生喜以手掌按病儿腰骶部。

如皮肤灼热,热而无汗,或手背、足背发热较重,多为表热;

热而汗多,久按热更甚者,为里热。

皮肤四肢发冷多为虚寒证。

手足虽冷而发热者,轻则属风寒束表,热郁于里;

重则为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达四肢的厥逆证。

手心、足心热为阴虚发热或有食滞。

皮肤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者,多属水湿过盛之证。

②腹部:

腹痛拒按属实证,喜按属虚证。

按之硬痛;

固定不移为“癥”,多属血痰;

按之消散为“瘕”,多属气滞。

腹部肿大,叩之如鼓,是气胀;

叩之有被动感,为腹水。

(三)小儿病辨证

通过四诊,找出疾病的部位,明确小儿疾病的性质从而作出正确诊断。

小儿病辨证,通用一般中医的辨证方法,即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其中,八纲辨证是基础。

这些辨证方法,许多医书均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周慕新老医生临床时常用的小儿病简明辩证方法为:

1.面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红赤等,皆为实热证。

2.面晃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等,皆属虚寒证。

3.小儿声音微弱,是心脑不足:

乳食减少,吐泻常作,为脾胃不足;

颅解项软,手足萎软,是肝肾不足。

(四)小儿病治疗原则

小儿疾病的一般治疗原则,与成人的基本相同,但小儿又有其自身的发育、生理和病理特点,故其治疗原则又与成人的有所不同。

周慕新老医生多年临床实践的小儿病治疗原则,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1.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求本,就是通过复杂的临床现象,找出规律,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主要矛盾进行治疗。

例如小儿因外感而高热惊厥,是由于外邪浸入三阳经,经脉受邪,营卫涩滞,故有惊厥之象发生。

此时如能散表解肌,开通荣卫,使邪外出,则能热退痉止。

古人说“予伏其所主,而必先其所因。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必须认真地进行四诊,审证求因,才能得到正确的辨证,制订出合理的治疗、用药方法,使疾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2.注重存阴救液

小儿一般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致使外感或内伤诸邪极易化热。

因此,小儿不但以热证、阳证居多,且易表现有津亏阴伤症状。

对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