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3711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江市北沿线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部分16页word资料Word格式.docx

(详细勘察)

项目技术负责:

报告编写:

审核:

审定:

总工程师:

院长:

提交报告单位:

资质等级:

建设部综合类甲级

证书编号:

22031-Kj

单位地址:

成都市西青路119号

提交报告日期:

二0一0年12月30日

土工检测报告一份

岩样检测报告一份

岩样波速检测报告一份

水质检测报告一份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一张

剖面图十一张

柱状图二十六张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拟建内江市西林大道北沿线大桥位于内江市区东北,五星一队,横跨古河道,连接西林大道北沿线主干线,由兴程公司投资建设,内江市市政设计院设计,全桥长140m,共6跨,每跨20m,起止桩号为K0+245~K0+385,该桥为正交桥,属大桥,桥宽约为50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9)(2009年版),拟建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勘察目的及任务

为了改善交通环境,受业主单位委托,我院承担了内江市西林大道北沿线大桥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为施工图的设计提供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资料,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结合设计技术要求,针对工程的特点主要完成下列几项工作:

1、根据勘察合同进行详勘工作,判明桥位区内及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

2、查明桥位区地貌单元、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性质、厚度等工程特性,评价地基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对工程的影响。

4、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5、提出基础建议及有关桩的设计参数。

6、按设计委托提供有关资料。

1.3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及文献

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19)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9)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

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8、《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1.4.1勘探方案布置原则

根据甲方及设计所提供的桥位平面图及地形图,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并结合设计要求,我院采用隔墩(桩)布置钻孔并在每个桥台布置两个钻孔的方式,共布设的26个钻孔,一个桥墩横方向上孔间距约为17m,由于受场地地形地貌的影响,经甲方同意,部分勘察孔做了适当位移。

按照甲方及设计所提供的桥位平面图和勘察技术要求及《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1994年版2.0.4条的规定,该工程为Ⅲ类场;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规定路基孔深度一般在桩底3-5M以下。

1.4.2勘察技术手段及方法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采用野外调查和XY-100型钻及麻花钻、洛阳铲等人力钻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来获取技术资料,具体方法如下:

①搜集资料及工程地质调查

搜集和研究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和经验,进行大量的周围居民走访和现场踏勘及工程地质调查。

②勘探点的测放

勘探点的测放依据甲方提供的桥位总平面图、地形图及现场红线点的坐标TP1(X=506488.526,Y=78368.526,H=337.213),TP2(X=506576.191,Y=78344.353,H=333.832),该高程为黄海高程系,采用全站仪进行孔位测放并测量钻孔高程。

③工程地质测绘(平面、剖面)

划分地层单元,圈定地层界线,测量地层及基岩裂隙产状,调查附近人工开挖边坡岩土层结构,调查地貌与水文地质现象。

④钻探

对部分孔采用XY-100型钻机回旋钻进方式进行取芯鉴别和采取原状土、岩试样,保证土层及岩层划分的准确性。

并采用麻花钻及洛阳铲等多种钻孔的方式进行野外鉴定。

⑤标准贯入试验

对场地内的粉质粘土(中液限粘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其力学性质。

⑥取样及室内试验

对场地内的素填土、粉质粘土(中液限粘土)及岩石采取原状土样。

⑦水工、土工试验

现场采取地下水水样和路基土,进行室内水质简分析和场地土的腐蚀性试验,以判定场地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1.4.3勘察完成工作量

我单位于2019年11月8日~12月18日进场进行野外施工钻探,完成钻孔26个;

2019年12月30日完成室内资料整理并提交正式成果报告。

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表见表1.1。

完成工作量表表1.1

序号

工作内容

完成工作量

单位

备注

1

测放/施工钻孔

26/26(614.7m)

测放/施工

包括回旋成孔及其他成孔

2

标准贯入试验

9

3

取土样及试验

11

4

取岩样及试验

19

5

取水样及试验

2、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2.1气象与水文

该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气温为17.8°

C,七月最高,一月最低,极端最高值为41.1°

C,极端最低值为-3.3°

C。

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

根据气象站资料,最大日降水量255.7毫米。

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19天,降水量为110.1毫米。

春季雨量少,降雨日数少,春季雨量多、强度大,秋、冬季降雨日数较多,而雨量不大的特点。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为81%。

该工程位于沱江河左岸以北,321国道以南约100m,区内河流主要属沱江水系,沱江于内江富溪场入境,蜿蜒曲折流经西南边缘至富顺牛佛渡出境。

全长83公里,落差20米,平均坡降0.024%。

河面宽150-300米,曲折率2.24。

内江石盘滩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379m3/s,最大1740m3/s,最小32m3/s,最大水位差11.6米,水位涨落变化显著受大气降水控制。

含砂量不大,平均为1.27kg/m3,主要集中在7—10月可占全年的94%。

其支流主要有赖溪河、清水河等,均发源于本区北部深丘,自东北流向西南,呈树枝状分布。

该桥梁工程横跨沱江支流的丘间冲沟,沟谷切割浅缓,相对高差20~30m,沟底无常年流水,雨洪排泄以小沟为主,冲沟示意图见图1。

2.2场地位置、地形和地貌单元

该项目位于内江市区东北胜利镇(五星一队),沱江西侧,起连接内江市西林大道北沿线(为拟建内江市市政道路)的作用。

区域地貌属剥蚀浅丘,桥梁主要沿丘陵斜坡与低洼谷地展布,地面起伏不大。

现场测得各勘探钻孔孔口高程329.82~345.09m,高差约15.27m。

线路所在地区交通位置见图1。

场地地面标高沿桥梁中心线基本上是逐渐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线路所在地区交通位置图图1

冲沟走向示意

工程位置处

2.3地质构造

该工程位于新华夏系构造带四川沉降带中部属龙女寺旋转构造中的安岳—大足大向斜南西翼轴部地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两翼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

该工程位于向斜西侧,桥梁轴线方向与向斜方向夹角约为70。

,工程位置与向斜走向关系简图见图2;

岩层产状:

倾向为180。

,倾角小于5。

,构造裂隙一般不发育,据野外调查及野外钻探,层间裂隙多闭合,风化带多为过度性质。

工程位置与向斜走向简图图2

2.4地层岩性结构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场地表层分布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粉质粘土(中液限粘土)(Q4al+pl)其下为中侏罗系沙溪庙组(J2S)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其在场地中分布详见平面图、剖面图)。

现将各岩土层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素填土①(Q4ml):

黄褐,稍湿,稍密,以粘性土为主,部分夹有碎石等,含植物根茎等;

层厚为0.3~3.7m。

粉质粘土(中液限粘土)②1(Q4al+pl):

灰褐,湿,软塑,以粘性土为主,夹砂质,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铁质斑痕,层厚为2.6~6m。

粉质粘土(中液限粘土)②2(Q4al+pl):

褐黄,湿,可塑,以粘性土为主,夹砂质,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铁质斑痕,层厚为1.2~3.3m。

J2S基岩层分为以下几层:

强风化泥岩②1:

棕红色,均匀,以高岭土、粘性土、云母等泥质为主,泥质接触胶结,属泥质结构,岩芯呈破碎状,岩层倾向平缓,中厚层构造,节理较发育,RQD<

25%。

中风化泥岩②2:

棕红色,均匀,以高岭土、粘性土、云母等泥质为主,泥质接触胶结,属泥质结构,岩芯呈长柱状,岩层倾向平缓,中厚层构造,节理不发育,25%<

RQD<

90%,RQD平均值为50%。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④3:

紫红色,均匀,以高岭土、粘性土、云母等泥质及石英、明矾石等砂质组成,泥质接触、充填胶结,属泥质结构,岩芯呈破碎状,岩层倾向平缓,中厚层构造,节理较发育,RQD<

中风化粉砂质泥岩②4:

紫红色,均匀,以高岭土、粘性土、云母等泥质及石英、明矾石等砂质组成,泥质接触、充填胶结,属泥质结构,岩芯呈长柱状,岩层倾向平缓,中厚层构造,节理不发育,25%<

90%,RQD平均值为55%。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②5:

紫红色,以高岭土、粘性土、云母等泥质及石英、明矾石等砂质组成,泥质充填胶结,属泥质结构,岩芯呈破碎状,岩层倾向平缓,中厚层构造,节理较发育,RQD<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②6:

紫红色,以高岭土、粘性土、云母等泥质及石英、明矾石等砂质组成,泥质充填胶结,属泥质结构,岩芯呈长柱状,岩层倾向平缓,中厚层构造,节理不发育,25%<

90%,RQD平均值为65%。

强风化砂岩②7:

青、褐色,以石英、明矾石等砂质为主,砂质接触胶结,岩芯呈破碎状,岩层倾向平缓,中厚层构造,节理较发育,RQ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