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3194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儿科三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月龄一6)

1岁以上体重(千克)一8+2x年龄身高是反映小儿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生时身长约为50厘米。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厘米,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厘米。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厘米。

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7厘米。

进入青春期,身高增长出现第二个高峰,其增长速率约为学龄期的2倍,持续2~3年。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厘米)一70+7×

年龄.

3:

如何理解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

“稚”即幼稚。

“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特点的精辟概括。

“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

“阳”是指体内脏腑功能与活动,“稚阴稚阳”说明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说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的。

4.为什么称小儿是纯阳之体。

纯阳之体是指小儿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正常4,JL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最早的儿科专着《颅囟经》指出: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可见纯阳理论适用于三岁以下小儿,是对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生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5.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有什么临床意义

“肺常不足”是指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薄弱,邪气易从口鼻吸人或由皮肤侵袭,导致肺的宣散和肃降功能失常,易产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呼吸道的疾病。

“脾常不足”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对营养精微的需求较成人迫切。

但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无权,饮食稍增,即出现饮食停滞,产生疳证、食积、泄泻等消化系统的疾病。

脾虚不运,饮食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气血化生无源,易导致气血两虚如贫血、出血等证。

6.为何提倡母乳喂养?

婴儿什么时候断奶比较合适

母乳喂养的优点:

①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母乳中含有适合婴儿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且比例适当;

母乳的质、量能随着婴儿长发育和需要而变化,以满足婴儿的需求。

②.增强免疫;

降低婴儿死亡率及患病率。

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因子,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作用:

③喂哺简便。

母乳的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省时、方便、经济。

④增进母子的情感交流。

母乳喂养的婴儿频繁地与母亲肌肤相亲,接受母亲的爱抚,有利于促进婴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又便于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料护理。

⑤母亲产后哺乳可产生催乳激素,促进子宫收缩而复原;

可抑制排卵,有利计划生育;

还可减少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率。

婴幼儿断奶,一般视母乳充足与否而定,随辅食的增加,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以8~12个月断奶为宜,但夏季或小儿患病期间不宜断奶。

以免因食欲减退而影响生长发育。

7.为什么小儿的精神状态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儿科特别注重望诊,尤其重视望神。

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的精神。

因此小儿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可直接判断其是否患病,或疾病是轻是重。

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均为气血调和,神气充沛,健康无病的表现,或虽有病,亦较轻浅。

若精神萎靡,两目无神,表情呆滞,疲乏嗜唾,面色晦暗,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均为有病且疴隋较重的表现,若神识昏迷,谵语狂躁,则病情多属危重。

8、如何观察小儿舌象的变化

中医看病,必定要审其舌,审视小儿舌象尤为重要,因小儿不会主诉疾病的症状,那么舌象却能反映疾病的轻重、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预后。

舌象包括舌体、舌质、舌苔三个方面,正常小儿的舌象应该是舌体大小适中,活动自如,舌质淡红,苔薄白。

新生儿舌红无苔和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苔。

小儿因食某些药品、食物,往往舌苔被染,如食红色糖果可呈红苔,食橄榄、杨梅呈黑苔,食橘子水、蛋黄呈黄苔等,均不属病苔。

9.小儿脉诊的要点是什么

小儿脉诊,适合于3岁以上的儿童。

健康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小儿寸口脉位较短,切脉常采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即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并应取轻、中、重三种不同指力来体会脉象变化,切脉时间一般不少于1分钟。

小儿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10、地图舌、草莓舌有何临床意义。

“地图舌”又称花剥苔,仔细观察舌体局部有一处或多处剥脱,剥脱处色红,剥脱边缘有白色隆起,经久不愈,状如“地图”,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少部分也可以见于健康小儿。

“草莓舌”外观舌质红,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为丹痧(猩红热)、川崎病的舌象。

11、如何观察小儿指纹

看指纹是对3岁以内的小儿用以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用来辨别乳幼儿疾病的病因、性质、以及估计预后等。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手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诊察时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正常小儿的指纹多数应该是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指纹的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12、何谓惊风四证八候

小儿惊风常见四证八候。

四证:

痰证、热证、惊证、风证。

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搐,肘臂伸缩;

搦,十指开合;

颤,手足头身动摇;

掣,势如相搏;

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引,手如挽弓形状;

窜,目珠斜视,或偏左或偏右;

视,直视似怒,睛露不活。

I3.如何应用捏脊疗法、针刺四缝治疗小儿疾病?

捏脊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常用来治疗疳证、遗尿、婴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

四缝是经外奇穴,位置在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

针刺四缝可以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常用于治疗疳证和小儿厌食证。

14、小儿如何服用中药

一般小儿服用中药,采用少量频服法,药量根据年龄大小来决定:

婴儿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200~250毫升。

为方便计算,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

新生儿用成人量1/6;

乳婴儿为成人量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B/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15.如何鉴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胎黄是指婴儿出生后,会出现皮肤、面目变黄,尿液也黄的现象,古人又称“胎疸”。

生理I生黄疸是指在婴儿生后2~3天即出现皮肤、面目变黄,4~7天最明显,黄色鲜明有光泽,且能自行消退,消退时问,足月儿约在生后10~14天,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一般无其他症状,眠食良好。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问或早或迟,有在生后1天之内出现,也有生后2~3周方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长,皮肤、面目黄而晦暗,伴有精神萎靡,纳呆,大便不调或大便色如白陶土,且其黄疸不会自行消退。

16.如何理解小儿感冒夹惊于肝常有余的关系

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精气未充,又有“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的特点。

故小儿感冒发热后,若见高热熏灼,容易出现热扰神明,抽搐动风,甚至角弓反张、昏迷等现象。

17.常见风热感冒、感冒夹惊如何诊治。

风热感冒在小儿感冒中最常见,可表现为发热较重,恶风,有汗热不解,头痛,鼻塞,或流黄涕,咳嗽声重,痰黏白或稠黄,咽红或痛,口干引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加减。

小儿感冒挟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兼证,可见感冒高热,出现惊惕啼叫,睡卧不安,甚则抽风惊厥,目珠上窜,热退抽搐即止。

多由高热引起,热灼筋脉,扰动肝经。

治以解热定惊。

方药可用银翘散加菊花、钩藤、石决明、蝉蜕。

抽搐时可按压人中、合谷等穴镇惊息风。

I8.小儿肺炎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小儿肺炎,中医称“肺炎喘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发热、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肺炎喘嗽的形成,内因责之于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肺脏娇柔,卫外功能未固。

可因风寒、风热之邪从皮毛口鼻而入,侵犯肺经,使肺气郁阻,闭塞不通而致。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

可突然发生,亦常继发于感冒、麻疹或其他热性疾病过程中。

有的来势凶猛,迅速出现心阳虚衰(肺炎合并急性心功能衰竭),内陷厥阴(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的变证。

I9.引起小儿哮喘的常见病因?

哮喘的常见病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因,体内有伏痰,而伏痰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肺气虚弱,卫外失固,外邪入侵,肺失宣肃,津液凝聚为痰;

脾气虚弱;

运化失常,生湿酿痰,上贮于肺;

肾气虚弱+,不能蒸化水液为清津,上泛为痰,聚液成饮。

二是外因,有三大类:

①感受外邪。

②嗜食酸甜咸腻、鱼腥发物。

③接触异气异味。

此外情绪激动、活动过度也可作为诱发因素。

哮喘发作乃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击,阻塞气道,肺失肃降,气逆而上所致。

20、何为口疮、口糜、燕口疮?

口疮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若小儿口腔内溃疡面积较大,上复糜腐,称为口糜。

若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白疮。

上述口腔疾病与西医的疱疹性口腔炎、溃疡性口:

腔炎、口角炎等相似。

21、何为“马脾风”

“马脾风”即肺炎喘嗽(痰热闭肺)之暴喘。

《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

“暴喘俗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22.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的特征怎样?

何治疗

伤食泻多见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每日3~5次或7~8次,便前腹痛,吵闹,不思乳食,腹胀拒按,嗳气或呕吐,大便气味酸臭,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

治宜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方用消乳丸合大安丸加减。

风寒泻多见大便稀烂,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每日3~5次或5~6次,便前便时肠鸣,鼻流清涕,咳嗽,咽痒,或恶风寒,口不渴,舌淡,苔薄白。

治宜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泻多见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泻下急迫、量多,日行十余次,气味秽臭,纳差食少,神倦乏力,口渴引饮,烦躁,或伴泛恶,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苔黄腻。

治宜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3、小儿泄泻变证有哪些症状?

小儿泄泻可出现气阴两伤、阴竭阳脱两大变证。

气阴两伤可见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消瘦,心烦不安,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阴竭阳脱可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糜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多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等症。

24、厌食、积滞、疳证如何区别

厌食、积滞、疳证皆有饮食不调的症状,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厌食是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

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无腹胀不适等症。

积滞为乳食停积中脘所致,除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伴见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有伤食病史。

疳证患儿在饮食方面的表现有食欲不振,亦有食欲亢进或嗜食异物者,形体明显消瘦,可病涉五脏,出现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以及舌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