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2537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6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整理资料汇编Word格式.docx

大气能量来源、维持地表温度;

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光热资源;

与岩石风化有关;

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直接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其相关应用;

间接能量来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3、太阳活动的影响:

*

1)黑子(光球层,比周围区域温度低),影响地区降水进而影响气候;

2)耀斑(色球层,短时内突然增亮):

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暂时失效;

3)太阳风(日冕层,带电粒子),使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4、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

**

三、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运动特征:

与其他七大行星类似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结构特征:

与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相同;

**

2、地球的特殊性:

存在生命物质*

原因: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自转

绕转轴:

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

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速度:

1、角速度规律:

除南北极点外,全球相同15°

/h线速度规律:

赤道最大向南北两极递减,极点为0

二、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昼夜的形成:

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照得到一面;

昼夜交替:

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24h(太阳日);

晨昏线判断:

先确定地球自方向;

由黑夜变为白天的半圆弧叫做晨线,由白天变为黑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

(二)产生时差

1)地方时:

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自转,同纬度的偏东位置的地方总比偏西位置的地方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较早。

(东早西晚)

概念: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同一经线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与经度差的关系: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经度往西增大是西经,经度往东增大是东经;

1、计算:

(1)计算出两地的经度差(同减,同为东经或西经,异加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

例如:

90°

E和135°

E的经度差是?

135°

E-90°

E=45°

45°

W和45°

W+45°

E=90°

(2)计算出两地的时间差(经度相差15°

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时间相差4分钟。

)90°

E的时间差是?

45/15=3h45°

90/15=6h

(3)计算出所求地的地方时(东加西减)

若90°

E的地方时为12时,则135°

E的地方时是?

12+3=15时

若45°

E的地方时为12时,则45°

w的地方时是?

12-6=6时

2)区时和时区:

(1)时区划分:

1.时区的划分:

全球划分为12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时区数×

15°

(东三区中央经线=3*15=45°

时区数=经度/15°

(余数>

7.5进1,余数<

7.5舍弃)

几个特殊时区:

北京-东八东京-东九伦敦-零时区纽约-西五

(2)区时的概念:

即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若0°

经线的地方时为1点,则中时区的区时为1点;

若120°

E经线的地方时为9点,则东八区的区时为9点;

区时的计算:

每隔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即加1小时);

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小时(即减1小时)。

(同减异加,东加西减)

3)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地方时为0:

00的经线;

其东侧为新的一天,西侧为旧的一天;

人为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

经线;

其西侧为新的一天,东侧为旧的一天;

日期范围的判读:

从0点所在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到180°

经线之间为新的一天(今天),其余部分为旧的一天(昨天)。

(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

地转偏向力:

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被称为地转偏向力

右手定则:

偏转方向:

北右南左。

若为河流代表冲刷明显处,淤积处与冲刷岸相反;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

(一)轨道:

椭圆,太阳在其焦点上;

公转方向: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旋转

近日点:

一月初,公转速度快;

一近七远

远日点:

七月初,公转速度慢;

一快七慢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二)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夹角=23°

26´

①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

②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③与五带范围的关系:

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地区;

(南北温带)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北寒带)

④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少;

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大;

(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表示直射点移动方向****

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一)规律:

1、

(1)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递减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最值规律)

①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

-纬度差(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纬度间隔)

例如:

求24°

N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纬度为0°

H=90°

-(24°

N-0°

)=66°

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

26′N;

H=90°

-23°

26´

N)=89°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度为23°

26′S;

H=90°

+23°

N)=42°

34´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

为了便于采光,房屋坐北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

为了便于采光,房屋坐南朝北。

(3)影子的朝向问题:

物体的影子总是与太阳的方位相反

(4)影子长短问题: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

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5)楼间距问题:

北半球,纬度越高,楼间距越大,反之越小;

北半球,同一纬度,楼间距与冬至日房屋影长有关;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楼间距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楼间距越大。

6)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90°

-纬度差

某地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倾角(α)和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为:

α+H=90º

(二)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①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②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③北半球冬半年(秋分至春分),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④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三)四季更替**

昼长的计算:

昼长=日落-日出日出=12-昼长/2日落=12+昼长/2

日照图的判读方法:

第二章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喷出型:

玄武岩(气孔)

侵入型:

花岗岩(晶体、颗粒)

沉积岩沉积物形成层理结构砾岩、砂岩、页岩

水中化合物沉淀形成含有化石石灰岩

变质岩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花岗岩片麻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地质构造: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没被侵蚀时成山岩层受挤压力弯曲变形

褶皱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没被侵蚀时成谷;

断层:

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盆地(渭河谷地、汾河平原);

岩层受挤压力或张力断裂并错动位移;

地理实际应用:

3、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风力侵蚀(风湿蘑菇、风蚀洼地)、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冲积扇、洪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风力沉积(黄土高原、沙丘、沙垄)、冰川沉积、海浪沉积;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低层大气的组成,除了干洁空气外,还包括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N(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1%):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气体;

O3:

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结构及其特征: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