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2126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文档格式.doc

受文章篇幅以及作者能力所限,本文将主要对国内学者所作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据我们所知,国内目前还没有与本文相同内容的研究发表。

全文安排如下:

第二节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从四方面评价性地回顾近十年我国学者在竞争力研究领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情况;

第四节是总结和展望。

  二、结构方程模型与竞争力评价概要

  1.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也称为协方差结构模型,线性结构方程模型被称为第二代多元数据分析技术。

结构方程模型将潜变量作为模型的重要构成元素加以研究,这是结构方程模型区别于传统统计模型的一个显著特征。

潜变量是被抽象出的某种性质,不能进行直接测量。

与潜变量相反,显变量则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常作为潜变量的指标变量,间接地反映潜变量。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对潜变量与显变量(测量模型),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关系(结构模型)的假定。

路径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两个特例。

关于结构方程模型全面介绍可参考有关专著,如侯杰泰和温忠麟等(2004)。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分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型前期分析,即构建基本概念,确定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样本容量和自由度等问题,并选取模型分析数据。

结构方程模型的主要目标是检验模型的先验假定是否成立,而不是寻找一个适合的模型(shahandgoldstein,2006)。

模型设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参数估计的精度、模型的可识别与否以及模型后期的分析结论。

因此许多研究者强调,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中最重要、可能也是最难的部分正是对模型的设定。

另外,数据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参数估计的精度(guoandperronetal.,2009)。

  第二阶段,模型估计,包括检验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计算输入矩阵。

数据的分布特征关系到估计方法的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传统的追求残差平方和最小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同,它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出发,旨在寻求的是模型隐含协方差矩阵与样本协方差矩阵差距最小的参数。

多样化的差距定义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模型估计方法,常用的估计方法包括极大似然估计、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等,其中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最为常用。

结构方程估计的另外一个重要方法是偏最小二乘方法(tenenhausandvinzietal.,2005),也被称为基于成分的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和基于成分的结构方程模型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

  第三阶段,模型结果分析,包括评价模型估计结果,依据模型的拟合程度等指标对模型进行可能的修正等。

结构方程模型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模型的检验和修正过程异常繁琐,仅拟合指数一项指标,侯杰泰与温忠麟等(2004)中总结汇总的各类指标就有39个之多。

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结构方程模型完全是由理论确定的,不需要修正。

由此可见,虽然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潜变量间的复杂关系,但模型的统计诊断变得困难,这就为一些可能的误用、甚至是错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竞争力评价研究

  然而,人们对竞争力很难有一个明确和唯一的定义,研究者对竞争力的研究也褒贬不一(neary,2006)。

竞争力反映的是经济体(例如国家、产业或者企业)相对于其他经济体,通过比较活动质量或结果所表现出的优势(胡碚,2003)。

竞争力作为一种品质,它总是和特定的经济体相联系。

经济体总是有不同的特性,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关系也各不相同,这使得竞争力也以不同的方式显示。

因而,由于竞争力本身定义的复杂和抽象性,以及评价研究对象、范围的差异性,使得如何测量竞争力,如何选取反映竞争力的指标等问题变得异常困难,也使竞争力的测量和度量指标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模式。

  例如:

李永强(2006)总结了结构方程模型用于城市竞争力的四方面的主要优势,包括:

①结构方程模型更适合表示城市竞争力的复杂理论架构;

②结构方程模型能够给出各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从而可以发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总体影响,进而帮助我们找到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

③可以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确保其科学性;

④通过计算潜变量得分,可以对样本城市进行分项竞争能力和总体竞争力的排序。

结构方程模型的这些优势同样适应于对其他类型经济体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竞争力是一种潜在的难以直接或简单进行测量的性质,它满足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潜变量所具有的性质。

因此,在竞争力评价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成为了一种自然的选择。

与采用其它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自身的诸多优势(李永强,2006)。

关于竞争力和竞争力评价的全面研究,已经超过本文的范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参阅相关研究专著,例如胡碚(2003)。

  三、应用现状评述

  我们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设定关键词、题名以及摘要中同时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和竞争力两个词作为检索标准,检索1990-2012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自动检索得到的76篇文章,再以所研究模型框架中是否涉及竞争力潜变量为标准,通过人工筛选后得到32篇相关文章,按发表年度的统计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说明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另外需指出的是,虽然传统因子分析作为结构方程模型的特例,在竞争力评价中也有大量的应用,但因子分析属于较为基本的方法,因此本文没有将其包括在内。

  由于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研究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本文对研究论文的回顾重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经济实体;

竞争力对应的测量指标体系;

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样本量;

模型估计方法和所使用软件。

  1.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实体

  在32篇竞争力研究的文章中,按照研究经济实体的内容来划分,其中,14篇以企业和组织竞争力为研究主体,14篇以区域性产业竞争力为研究主体,另外4篇为城市竞争力研究。

其中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实体广泛涉及了农业、造船业、快递业、软件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

区域性产业竞争力多针对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展开研究;

城市竞争力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对象。

因此可见,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研究应用中,以企业组织竞争力、区域性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最为广泛,而在城市竞争、县域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的应用还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竞争力评价和以区域、产业、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竞争力评价,有着一些重要的差别。

例如,企业作为一个参与竞争的经济体,反映其竞争力的内涵比较容易界定,数据指标相对容易获取;

而区域、产业和城市的界定边界比较模糊,相应竞争力内涵则不容易明确界定,数据指标大多只能依赖于官方统计年鉴。

因此,现有关于区域、行业、产业等竞争力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省市一级的水平上进行的。

  2.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

  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模型中,除竞争力潜变量之外,其他潜变量具有非常多的选择,因具体的问题和理论假设的不同而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相当一部分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指标选取基于波特的五力模型,但对于各类经济实体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涉及的指标个数少则十几个,多则三十几个。

对于不同的竞争力评价对象,研究者都设计了自己的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模型之间存在共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设计标准。

论文格式

  例如,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李永强(2007)提出以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gdp增长率、平均工资、人均储蓄余额五个指标作为反应城市竞争力的指标,而管伟峰、张可、杨旭(2010)则以人均gdp,经济增长率作为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测量指标。

区域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测量指标,指标选取的差异则更大。

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廖成林和裴友朋(2008)以规模、营运、营销、创新、知晓度、综合印象、发展信心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测量指标;

潘艳平和曾铁生(2008)则以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作为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周湘峰和郭艳(2011)则以投资回报,销售边际利润,投资回报增长作为测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可以看出,竞争力测量的复杂性、指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模型的分析结果,不合理的指标会极大的降低研究分析结果的说服力。

对相同或者类似研究对象,竞争力指标的选择差异较大,也使得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性降低。

另外,现有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测量模型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反映模式,没有考虑生成模式。

反映模式是指显变量作为潜变量的函数,而生成模式是用显变量生成潜变量,两者的逻辑有所不同。

就竞争力而言,几种因素综合形成竞争力也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假设,因此在竞争力研究中考虑生成模式下的结构方程模型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3.数据采集方法和样本量

  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中,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统计年鉴资料数据两类。

32篇文献中,除一篇文章没有进行实际数据分析之外,其中有19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12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资料。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的论文中,集中于对企业或组织的竞争力评价研究。

研究者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且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等预处理分析。

有效样本量最小值107、最大值3621、中位数225;

有效问卷回收率最小值29.1%、最大值94.5%、中位数76%。

虽然问卷调查数据能够获得针对性较强的一手数据,然而较低的问卷回收率大大降低了问卷数据的代表性。

另外,多数研究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是方便抽样,因此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存在疑问,进而影响结论的一般性。

  采用统计年鉴等二手统计数据的文章,大部分集中于城市竞争力、区域产业的竞争力评价研究,部分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是通过公开发布的统计资料获取数据。

通过统计年鉴资料获取的二手数据,对于竞争力评价来说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模的样本量不足。

例如,对于省市区域的竞争力评价研究中,最多只有31个省(市、自治区),属于小样本。

二是竞争力指标的选择受限,只能依赖于现有的统计年鉴资料。

  对样本量不足的问题,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将面板数据当成截面数据处理。

如刘炳胜和王雪青等(2010)对省级建筑业竞争力研究中,将我国30个省市两年共60组数据看成截面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从而增大样本量。

对于指标选取的受限,大多数研究者都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当所需要指标不能由现有统计资料直接获取的时候,一般是通过寻找可获取的替代统计指标。

  4.估计方法和所采用的软件

  在报告了模型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