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133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简述各阶段最主要的教育家及著作。

3.简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论述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作用和任务是什么?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简述现代学生观。

2.论述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五章教育目的

1.解释教育目的及其意义。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简述素质教育及其特点。

第六章教学工作

1.什么是教学?

教学的地位和任务各是什么?

2.教学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各条规律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3.什么是教学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各条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4.什么是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如何备课?

如何认识一堂好课的标准。

6.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内容和目标。

第七章德育工作

1.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如何认识这些规律?

2.什么是德育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主要观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制约性,同时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概念

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二)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话动。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这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积极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种情况是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新的思想。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涵义

是指人的个体的发展。

即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不断完善和积极变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1、个体先天素质

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具有的特质。

是原生性的,有不可选择性,也有可塑性。

(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潜能方向、范围及程度等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对人的身心发展所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2)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其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是文化。

这是个体发展的客观社会条件,对人的发展起制约作用、决定作用。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活动对人的发展是实现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

(1)、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可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

(3)、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四、教育的人的制约

(一)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从低级向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决定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并注意各阶段的衔接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与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特性。

要求教育要具备完整性、全面性和和谐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指导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发展教育,但也不是各方面都并列发展。

(六)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个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

 

教育与人的关系,根本在于人的地位和价值是否受到尊重,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

现代教育把人放在崇高的地位,教育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领域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个人一切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

基本主张:

–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相一致

–旧分工是造成片面发展的根源

–社会化大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自由时间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一)教育宗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三)人才培养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从80年代中期,针对应试教育弊病而提出,90年代中成为社会共识,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以文件形式确定,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决策,适应了现代社会和人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教育。

素质

“素质”,是指事物的本来性质;结合到教育领域来说,它“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它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一代新人的思想品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起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1、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靠教师来具体实现的。

2、合格的教师一般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拥有较完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3、学生有赖于老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

1、对教育过程的导向作用

2、对教育影响的组织选择和运用

3、对教育对象的启发诱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题中之意,更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根本标志。

二、教师的任务

根本任务:

教书育人或者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任务:

1、做好德育工作2、做好教学工作3、多方面关心学生成长

三、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三)示范性(四)长期性(五)劳动的个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

四、教师的素质

(一)教师的基本素质

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五项基本条件。

教师资格指公民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公民符合这些条件并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定而获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担任教师的资格。

教师的基本素质

1、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2、师德素质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遵循的道德规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种教育关系的行为准则。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助、尊重家长

 

3、业务素质

(1)扎实的学科知识;(2)相关的教育科学知识、智慧及教育教学的能力、经验;(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