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642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失业问题PPT推荐.ppt

其次有就业的意愿;

第三是没有工作。

可见,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失业者中不包括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或是有劳动能力,虽然没有职业但自身并不想就业的人。

二、失业的度量

(一)失业率失业率=失业者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二)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三)其他专门性的指标主要有:

青年失业指标、按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失业指标、长期失业指标等。

三、失业的类型

(一)根据主观的就业意愿划分根据主观的就业意愿划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二)按失业的表现形式划分按失业的表现形式划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形失业。

(三)按失业产生的原因划分按失业产生的原因划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第二节失业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二、古典经济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三、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失业理论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六、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

(一)马克思从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指出失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意味着用较少的劳动就可以推动较多的机器和原材料,直接带来对劳动需求的减少。

(二)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出发,指出了人口相对过剩产生的必然性随着生产资本的发展,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得一部分人口变为相对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三)马克思分析了各种失业类型二、古典经济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西方最初的失业理论是以萨伊、庇古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

15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观点,即“萨伊定律”。

庇古等经济学家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调整。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了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均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

三、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失业理论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古典西方失业理论不同的宏观经济学说。

凯恩斯强调,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并不能概括一切失业现象,客观上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

在此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通过有效的政府干预来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生产,从而提高就业,减少失业。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

(一)货币学派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强调:

在市场竞争中,实际工资率是有弹性的,主要受到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较低的工资水平是劳动力供给过量的表现。

无论失业人数如何变化,实际工资率如何变动,一切与实际工资率结构不相适应的人员都将失业。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

(二)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就业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供给决定需求这一基本命题,对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进行了批判。

供给学派提出,供给的增加决定于投入要素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要素的变动,又决定于要素所有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要素所有者的激励。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三)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新兴的一个反凯恩斯主义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约翰穆斯(JohnMuth)、卢卡斯(RLucas)等人。

理性预期学派否认非自愿失业和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而与货币数量以及货币数量所决定的价格水平没有关系,与总需求的变动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

(一)隐含合同理论在经济活动繁荣时,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低于其所创造的劳动边际收益产品,这时企业可以从劳动者身上得到剩余的收益;

然而在经济低落时,劳动者的实际工资高于其创造的边际收益产品,这时企业会承担一定程度的损失,而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水平具有某种黏性,所以此时企业一般会解雇工人,最终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

(二)失业回滞理论该理论研究失业与失业之间的螺旋关系,即失业怎样进一步产生出失业的机理。

失业回滞理论阐释了失业不仅与当前阶段各种影响失业的因素有关,而且也取决于过去的失业情况。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三)效率工资理论厂商采用效率工资是为了激励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保持效率,厂商宁愿支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而不愿降低工资。

工人的工资高于或等于效率工资,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从而出现失业。

六、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刘易斯等人认为:

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边际劳动生产率甚至为零或负数,存在大量的非公开性失业;

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但从业人数较少,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

刘易斯等人将失业归因于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指出要解决二元经济模型中的失业问题,关键是要加速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从而提高该部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使现代部门可以不断吸收传统部门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现象。

第三节失业问题的影响一、失业的经济影响二、失业的社会影响一、失业的经济影响

(一)失业对于经济的积极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过程而言,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失业有利于培育和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完善中国劳动力用工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并促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一、失业的经济影响

(二)失业对于经济的消极影响1失业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奥肯定律的内容是: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这个比例不完全相同,但失业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成反比是肯定的。

2失业造成人力资本流失和劳动力资源浪费3失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二、失业的社会影响

(一)失业造成生存风险循环对于失业者而言,失业使得该群体及其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日益贫困化,并且导致其社会地位下降,使得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生存风险循环中。

二、失业的社会影响

(二)失业造成心理压力1失业者与心理压力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工作的惯例化钝化了挫折感,并提供了安全感。

但是当个体即将面临失业时,无助感便会高涨起来,自尊便受到了威胁。

2失业导致社会排斥社会学研究显示,突然引起的失业导致社会共同体的衰败和个人与共同体的脱离。

二、失业的社会影响(三)失业导致社会冲突失业问题严重化,不仅会滋生各种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各种犯罪问题,更严重的是,随着失业人数的迅猛增多和失业时间的不断延长,失业者极可能由一般的不满、抱怨、失望等负面情绪发展到对其所处的社会制度与政府的不满,并极有可能衍生出失业者的集体行为,造成社会动荡。

第四节失业问题的治理一、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一、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较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其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转也较为健全和完善,但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多种经济参数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失业问题在这些国家中同样存在,有时还相当尖锐。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发达国家持续多年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较为少见,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率却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

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

(一)实行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第一,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大限度吸纳劳动力就业,防止失业的恶化。

第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将其转变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市场。

第三,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减少劳动者税收负担,以更加有利于就业,提高就业积极性。

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

(二)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服务,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1加大失业者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2重视在职培训3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三)改革失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就业保障制度实现从消极被动的失业治理向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转变。

(四)鼓励劳动力流动和迁徙,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

(一)中国失业的统计问题中国统计部门于1996年建立了劳动力调查制度,把就业调查纳入统计调查之中并成为其重要内容。

由于统计口径不规范,目前劳动部门的失业统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失业的全部状况。

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1中国劳动力供给量越来越大,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以及其他各类失业人数越来越多。

(2)净增劳动力人数进入高峰期。

(3)大批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2中国实际就业需求量下降,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3新的就业矛盾不断产生,典型的新型矛盾有:

(1)知识失业问题显现。

(2)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

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三)中国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1强化治理失业的政府责任。

2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本章要点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其本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即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社会财富创造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2对失业产生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主要有两类:

一是从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

二是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的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等。

3失业会产生诸多影响,可以将其分为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

复习思考题1失业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2分析失业的社会影响。

3目前中国失业率统计存在哪些问题?

4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和失业治理的对策。

5中国目前失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