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9970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文档格式.doc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

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史论文)

3.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易读错的字:

(1)弊在赂(lù

)秦

(2)六国互丧(sà

ng)

(3)率(shuà

i)赂秦耶(yé

)(4)小则获邑(yì

(5)思厥(jué

)先祖父(6)暴(pù

)霜露

(7)暴秦之欲无厌(yà

n)(8)草芥(jiè

(9)与(yǔ)嬴(yí

ng)而不助五国(10)洎(jì

)牧以谗诛(zhū)

(11)革灭殆(dà

i)尽(12)胜负之数(shù

(13)当(tǎng)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liá

(15)下咽(yà

n)(16)悲夫(fú

(17)为(wé

i)秦人积威之所劫(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四.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

1.提问:

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

答:

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

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2.提问:

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

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

“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

(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

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

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

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

作者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通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

解释词义

(1)非兵不利

(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非:

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或:

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有人、有的人或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

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

答:

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

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答:

“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

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总结第一自然段

中心论点分论点全文中的作用

3.提问:

文章第二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分析:

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

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

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

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后下一肯定判断:

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

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

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饮鸩止渴)

提问:

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①数量上,小邑——大城;

得百倍——失百倍;

大欲——大患

②程度上:

得难——献易;

有限——无厌;

奉繁——侵急

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

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韩魏楚三国君王没有看到长远利益,只为眼前考虑,患的是政治上的近视眼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

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释词义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

(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

(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

翻译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

4提问:

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唇亡齿寒)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情色彩

齐国

与应嬴而不助五国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鄙夷

燕国

以荆卿为计

赞美

赵国

牧以谗诛

惋惜

联系:

赵国似乎专门出大将,我们学过的有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长平之战赵国君王听信谗言弃廉颇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造成长平之战打败,几十万大军被秦军活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王前于易水边在好友高渐离击筑声中唱的短歌,体现了一种刺秦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是不会还的坚定意志

6.教师总结:

本段从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进而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5.提问: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

6.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

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