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9892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Word格式.doc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亦念其家        念:

顾念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

可惜

C.日益骄固固:

坚固

D.秦人不暇自哀暇:

闲暇,空暇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4.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戍卒叫,函谷举

A.灭六国者,六国也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完成5-9题。

(18分,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

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

问何不归,曰:

“海船忌载柩。

”先生曰:

“是俗忌耳,何足虑。

吾当归之。

”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

“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

请□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

”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先生怒,卒载之行。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

先生曰:

“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

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

“速投之海。

”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

“吾不下矣,吾与俱投□海耳。

”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

“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

“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

”于是仍舁柩下。

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参将故粤人,访其家□归之。

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

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

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

至正案发,乃第三。

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

“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

”谢不知。

曰:

“府尊意也。

府尊曰:

‘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

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

’”是岁侍郎竟不入学。

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

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坚持 

B.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 

怪罪

C.先生见而才之 

才能 

D.咸拟正案第一 

打算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是恰当的一项是

①请□吾舟载之②吾与俱投□海耳③访其家□归之

A以于以B以于而C于之以D于之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全都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

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

“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

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考中秀才,而彭雪琴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是俗忌耳,何足虑?

(3分)

(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

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有怎样的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本大题共7小时,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续书的不可能

俞平伯

《红楼梦》是部没有完成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它,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

(1)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

(2)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证,从后人的笔记中,知道曾有这么一本的存在。

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

这必有一个缘故,不是偶合的事情。

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

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

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我深信有这一层根本的阻碍,所以我的野心,仅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的覆辙。

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辨梦》,决不敢草一页的《续红楼梦》。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

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

为什么难续呢?

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

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

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

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

这是从事文艺者的应具有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办法,是抛弃这个妄想;

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

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的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

因为表现了你的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

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的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

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

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

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

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

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

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

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

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

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

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的时候。

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

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

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

如果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

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跤。

我并不责备高鹗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

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

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

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兰墅(高鹗字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

高鹗的失败,大概是如此,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

我所以每作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气,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

这篇短文的目的:

一则说明我宁写定这一书(《红楼梦辨》)而不愿续《红楼梦》的原因;

二则为高鹗诸人,作一个总辩解,声明这并非他们个人的过失;

三则作“此路不通”的警告,免将来人枉费心力。

(有改动)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的续书,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其一是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

B.作者不想自蹈高鹗的覆辙,所以作者的研究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

C.续他人的文章,因为要尊重作者的个性,就阻抑了自己的个性。

D.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更难,因为《红楼梦》是写实的文学作品。

12.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表明作者不愿续《红楼梦》的缘由。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