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9571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讲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代谢性组织水肿: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向组织液释放的物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加。

肾小球炎:

使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弱。

9.细胞生活的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10.外界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

肺泡壁的一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血浆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

线粒体(2层),肝细胞的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

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

11.血液酸碱度调节的原理: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如乳酸):

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H2O+CO2由肺将CO2排出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如Na2CO3):

Na2CO3+H2CO3NaHCO3由肾脏排出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人的体温:

37℃;

渗透压:

770kPa;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恒温动物,体温不变,则产热=散热。

3.酸碱缓冲对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8.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9.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10.O2浓度最高:

红细胞;

最低:

组织细胞;

CO2浓度最高:

红细胞。

11.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结论:

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

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

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之一坏了,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传出神经,效应器之一坏了,无效应。

反射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形成。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2.非条件反射:

先天的,低级的,脊髓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条件反射:

后天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3.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判断:

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通过突触判断。

4.神经元的生理特性:

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骨骼肌的特性:

受到刺激能够收缩。

5.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

神经纤维由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K+外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Na+内流)。

注意:

此时K+外流和Na+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方向:

双向传导。

方式:

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的方式传递。

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使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的类型:

①轴突--细胞体型②轴突--树突型

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或树突的膜。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

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类和抑制类。

神经递质最终去向:

被水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信号转化: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信号在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只有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才是双向的,正常机体是单向传导的。

9.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包括大脑皮层,脑干,下丘脑,小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扎针不缩手,憋尿反射说明: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

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力。

下丘脑:

血糖平衡、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有关。

脑干:

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跳中枢等。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10.大脑皮层言语区:

W:

写字V:

看书S:

讲话H:

W坏:

失写症V坏:

失读症S坏:

运动性失语症H坏:

听觉性失语症

11.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12.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

通过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化学物质调节生命活动,激素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汗腺、泪腺、乳腺、肝脏等。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等。

3.激素调节(间接参与生命活动)

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本质:

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

性激素,醛固酮。

氨基酸类:

甲状腺激素。

4.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

5.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抗利尿激素:

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作用:

使尿液减少。

6.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

甲亢:

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侏儒症: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巨人症: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呆小症: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肢端肥大症:

成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7.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升高血糖: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泌乳方面:

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产生)与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

8.正常人的血糖:

0.8-1.2g/l(80-120mg/dl)

低血糖  血糖浓度50-60mg/dl

高血糖  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

糖尿病表现:

 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少。

(三多一少)

9.血糖三个来源: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血糖三个去处:

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10.胰岛素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11.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1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肝脏和骨骼肌。

2.人体散热途径:

汗液的蒸发;

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呼吸、排尿和排便。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4.体温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

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

监控和清除功能。

3.三道防线:

第一道:

皮肤、黏膜;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

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形成的。

4.B细胞:

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T细胞:

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抗体本质:

免疫球蛋白。

5.体液免疫中具有识别功能的物质: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抗体(不是细胞)。

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不是细胞)。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6.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细胞

7.体液免疫: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

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8.二次免疫特点:

比初次反应更迅速,更强烈。

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