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9362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自主预习】

一、介绍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伍尔芙的小说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弗吉尼亚·

伍尔芙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

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使她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伍尔芙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罗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

与爱尔兰的詹姆斯·

乔伊斯(《尤利西斯》)和美国的威廉·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

二、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心理学著作中,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提出。

他说:

“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2.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

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觉人物的内心世界;

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3.意识流小说写作技巧

1).内心独白

2).自由联想

3).蒙太奇

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

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4).时序颠倒

4.意识流小说特点

(1)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面;

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3)点击社会人生,叙述极具跳跃性。

三、基础知识积累

“测评卷”第5页“基础巩固”。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

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

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请在书上勾画出来并加以概括。

明确:

共六次。

1)、“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合作探究】

一、理清结构形式

1.斑点的作用:

“斑点”在整个叙事中起到联结全篇的结构作用。

“斑点”是我的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正是通过这个“结”才把人物意识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相对于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人们称之为“心理结构”。

2.花瓣式结构

圆形物体、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

·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古冢、上校、牧师及

意识的东西、来世?

其老伴、学者?

钉痕、肖像画、墙上的斑点大海中抓住了木

房主、别墅?

板、树、树的生存?

炉火、红旗、骑士

跃上岩壁的侧坡?

蜗牛

“意识流”小说

“花瓣式”结构

3.小说结构特点: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

“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

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二、解读小说的思想内容

1.用散点透视解读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即通过去寻找这些零碎、分散的,而又充满睿智的思绪,来分析作者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某一方面的相对集中的思索。

2.感悟主题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点”说明一个道理:

客观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与反映;

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追求精神自由,嘲讽现实单调。

三、比较阅读

1.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姓氏名号身份地位

传统小说人物:

服饰状貌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理想情操……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意识流小说家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