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9348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精选教案文档格式.docx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牛与羊、水稻与稗草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知识点二 群落的演替

[基本技能·

问题化]

1.连线主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

2.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垂直结构。

B图:

水平结构。

(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植物分层:

光照;

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A图所示的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请完成有关群落演替的问题

(1)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①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②图2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甲,属于次生演替的是乙,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曲线乙。

(2)连线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其特点、实例: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1.正确区分三组易混淆的概念

(1)寄生与腐生: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2)捕食与竞争:

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

①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

②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3)种内斗争与竞争:

①“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②“异”竞争:

异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2.明辨群落结构的三个易误点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对点落实]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3)“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4)由山麓到山顶的植被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由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

2.(2014·

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选A 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

3.(2014·

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选D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

[典型图示]

运用曲线图、模式图区分四种种间关系

[问题设计]

图1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图,图2为营养关系模式图。

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1)在图1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②,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①④,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③。

(填图1中序号)

(2)若甲: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乙:

大、小草履虫;

丙:

兔与狐;

丁:

细菌和噬菌体。

则甲~丁对应图2中哪种能量关系图。

(填图2中序号)

甲:

a;

c;

b;

d。

4.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选D 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

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力差异较大,一种生物被淘汰);

图丙中两种群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5.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选C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

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因此捕食关系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有益;

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

[类题通法]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

(1)互利共生曲线:

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5题图甲)。

(2)捕食关系曲线:

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5题图乙)。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如5题图丙)。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取样方法: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实验流程

3.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

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6.(2017·

龙岩期末)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

B.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

C.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选D 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

不同地点,环境资源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而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7.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113

21

注:

第1层为距地表0~5cm;

第2层为距地表5~10cm;

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所有土壤中动物组成群落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

选D 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

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

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

8.(2018·

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选C 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

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

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

考点二群落的演替

1.正确区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2.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四个易误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

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

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